银行贷款审批中有哪些常识可以帮助判断客户的风险状况? - 诺米粒 - 2024最新贷款口子论坛
登录 or

银行贷款审批中有哪些常识可以帮助判断客户的风险状况?

对于银行在贷款审批中,或者风险管理中,可以用到哪些常识性的东西判断客户风险情况,比如:客户为何跨区域申请贷款,往往由于本地银行机构对客户较了解,风险较大,不愿意为企业贷款,或者企业寻找银行在不同区域的执行的授信审批、风险管理办法不一样,寻找其间的漏洞而规避在原地的风险点等。
已邀请:
匿名用户

匿名用户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信审里可以用到的常识,其实就是“商业的常识”。用教科书的方法,可以写整整一本书。用通俗易懂的话说,客户做这个生意怎么赚到钱?

再简化一下,赚到的钱是谁的钱?其实答案也只有两个:
第一,赚下游客户:正常情况下,不管是制造型企业,房地产开发商还是贸易企业,赚的都是买入卖出之间的差价,这块附加值的产生,可能是因为市场价格的波动(存货升值),也可能是生产过程中产生了附加值(制造型企业),也可能是企业有能力解决你没办法解决的问题(房地产开发商,各种中介类机构)
第二,赚上游供应商(赚资金的的时间成本),最典型的就是京东苏宁这类公司,通过供应商获得无息负债,再拿这块钱生钱。主业主要是用来跑量的,而不是用来赚钱的。从这点上来说,其实银行也是借款人的供应商之一,提供的也是资金。
做生意(我指的是大多数中小企业)最核心的原则,其实也就两条:
  • 亏本生意不做。
  • 老板最重要的事就是是看住钱。如果企业连亏本生意都做,原因只有一个,就是钱看不住了(资金链紧张甚至断裂)
借用以上两条“常识”,我们可以来看看下面这些信贷审批里看到的异常:
关于“亏本生意不做”的原则:
  • 一个客户跑来我们银行申请用基准上浮15%的贷款,要去提前归还他行另外一笔基准利率的贷款。客户经理的理由是和客户的关系好。
  • 客户生意都在广东,90%的供应商都在上海,但不是做服装电子产品生意,而是电解铜。仓储物流交割方式一笔糊涂账。(明明应该赚下游的钱的生意,变成了向银行融资的工具)
  • 客户说和上游都是现金交易, 下游都要六个月应收帐款,但过来向银行申请银行承兑汇票。
  • 客户提供的采购合同产品明显和主业不相干。
  • 客户做几十亿几百亿一年大宗商品,只有预付账款,没有应收账款和存货。有意无意的回避上下游是不是关联方的问题。
  • 借款人说生意很好,但从来不偷税漏税,每年交很多的所得税。但税务局的税单上没有记录;
  • 客户给的发票复印件,拿回银行过几天再联网核查一下,有可能对不上。
  • 客户说在其他银行有几个亿的授信没提,人家银行给的条件多好,保证金利率都比我行好。
  • 借款人的老板每天很晚到公司,下午就找不到人,晚上都在娱乐场所应酬。
  • 股东不一定是老板,特别是股东愿意提供担保,名下却没啥值钱的房产。


关于“老板最重要的任务是看住钱”
  • 一个据说是老板朋友的人愿意提供第三方房产抵押,给老板从银行借钱。
  • 一个全部是本地人的公司,却有一个外地人财务总监 / 财务经理,这个人对银行融资还特别精通。
  • 抵押物上有第三方个人的抵押,特别是二押;
  • 法院裁判文书上的“买卖合同纠纷”不一定真的是买卖,也可能是以买卖为名举借或者发放高利贷;一定要点开判决文书看。
  • 中小企业财务办公室特别干净,没有堆的到处都是的账本。
  • 银行流水都是整数,没有角分。
  • 借款人老板个人信用卡和个人贷款经常性发生逾期,但每次的解释都是出差公务繁忙。

最后,还有一些操作层面的“常识”,我想说的原则是,把贷款签合同办抵押和你家自己买房卖房办手续一样重视对待,就能避免很多操作风险:
签合同的时候,千万千万对好身份证和本人的脸,以前做客户经理,被我抓出来过好多次冒名顶替的。能有条件做公证尽量做公证。请记得“墨菲定律”,操作越是有侥幸心理,坑一定会把你埋了。
办抵押手续千万不能交给客户去办。一定要双方一起。把给客户办抵押做手续,和给自己家买房一样慎重对待。最哪怕,熟悉了交易中心的流程,自己以后买房不会被骗。
和客户聊的时候尽量做笔录,一个问题不妨前后反复问,看看两次有没有不同。

不再知秋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常识性问题往往是最容易被忽略掉的问题,说几个小常识。
1.前期尽职调查的时候查询法人征信或各股东征信的时候显示一年内法人或股东征信被查了很多次,而征信报告显示的贷款笔数少于征信查询次数的时候就要注意啦。因为不可能无缘无故的查询征信,查了而没显示放款的说明被拒或者其他什么原因,最好搞清楚。反正征信次数被拉很多次不是什么好事情。
2.中国民营企业平均寿命2.5年。所以请理解为什么客户经理需要3年以上财务数据。少于3个会计年度的企业请自觉回避,因为根据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办法之规定这是一条硬性原则。当然有特殊的,少数。
3.关联公司的交易是一定要查的,尤其是集团性的大公司。最好把凭证、银行交易记录等都查一遍。
4.查一下上下游供货商,是否有体内循环,利益输送。
5.没事多去财务转转,看看是已婚已育的还是毕业实习的。
6.落实是否有金融回报,例如日均存款和周期以及其他行流水等等。
7.企业对客户经理和银行的态度。
就这么多吧!!摆了个百~~~

无愁眼下迟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题主的意思,应该是属于个人主观对信贷业务的判断,而不是基于产品风险政策的测算。
许多时候,产品风险政策容易被逆向,从纸面资料来看完整无缺,但是实际是过度包装。所以,主观判断有时候在反欺诈方面容易起较大的作用。
只聊小微业务。
1.企业经营多年,招牌崭新
2.现场调查时,老板和员工,邻居无交流,进办公室喝茶,出办公室吃饭
3.生产流程专人介绍,老板一边看着
4.必须预约才能现场调查
5.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企业或个人批量来贷款
6.短期内资产负债同时大幅增长
7.有异常闲散人员在企业内滞留
8.婚姻状况异常
很多都是实例的总结,但是这些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银行逗比者众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这个问题还不错,看看答案没有心目中满意的,所以不请自来啦!
先讲,常识判断业务的风险状况是否有用?
有用。

有什么用?
代入感。

是否准确?
不一定。有些一眼就明白,有些要看更多的细节才能判断。

比如,以下几个场景
  1. 借钱先问谁借。当然是熟悉的,打过交道的人啦。个人要借钱,当然是同学、父母、亲戚、朋友先借啦,再向同学的同学,朋友的朋友借啦。做企业,也是一样的啦,先向本地银行借啦,再向本地朋友借啦,再向外地银行借啦,再向不太熟的朋友借啦。
  2. 介入银行,不带地域和银行歧视。各家银行资金成本不一样,同一个企业,如果有各家银行,那么成本会呈现很奇怪的状态。工行,基准上浮15%; 中行,20% ;浦发,30%,;南京, 35%; 城商(各地不一),35 - 50%。不要跟我说,某某银行跟老板关系很好,所以利息高也贷的。这个,有,短期现象。但是,任何关系,都抵不上真金白银的利息支出。只能说,这个老板缺钱,且不分银行在贷。经营好的企业,财务成本都是按年控制在一定百分比以下。
  3. 企业回复你的一些重要问题。越简单,真实性越低;越复杂,真实性越高,越接近真相
  4. 做贷后检查,一定不要通知企业,一定要突击去。同理,要资料,一定要突击要,最好到现场再要。
  5. 和老板聊天,一定要把信息记录下来,然后去问财务、采购、销售、生产,核对。
  6. 所有东西,必看原件审计报告之类的,不要太当真
不想写了,这种太多了。

不讲大道理,还是讲案例,然后给大家还原一下。
第一个,我做客户经理的时候,当时有户还算熟络的老板,不过没有业务上的往来。但这个老板呢,实业也做,民间也做。
大概有1年左右,一直没联系。突然有一次,打我电话,说他想买块地,需要点资金。然后就去看了,企业经营得还行,主业也赚钱。
中间有个小插曲,就是在办公室聊天的时候,突然进来5 - 6 个人,衣着普通,手里拿着黑色密封袋或者本子,也很客气,说是找老板谈点事情。然后我就去了隔壁的会议室等。期间,可以听到几句大声谈论的话,但听不清楚。
然后我在隔壁等着的时候,突然觉得这些人有些不对劲,但说不出来。就好像你在某个环境里,时曾相识。
和老板谈完回去的时候,我在车上想了很久,这笔业务后来没做,因为就是觉得不对劲。
后来1年内,这个老板开的担保公司倒闭了,连带实业都拍卖了,不过老板底子厚,所以还在做些生意。

怪异的地方是我过了几个月想明白的:
  1. 进来5 - 6个人,进来的衣着普通,但彼此不同。有穿的干净,整齐的,有穿的像农家干活的,有的像是一线的工人的工作装。唯一的结论是,他们肯定不是一起的,也不是一个阶层的,就像做小生意的、农民、工人或者大爷大妈,听闻某个产品利息高,就急忙跑来抢购的既视感。
  2. 黑色密封袋、本子,里面是现金还是其他,不得而知。应该是比较重要的东西,不然不会装的这么好。
  3. 如果是企业的员工,或者有业务往来的,不太可能凑一起上来。


然后,我突然明白了,他要么在吸储,要么在对付要账的,这些都是周边的居民,做生意的,或者工人。
  1. 我又想了想,那个场面的既然感是在哪里见过。我后来想起来了,是我请在小贷公司的同学吃饭的时候,因为去早了,在他们公司等,看到办业务的场景。身着打扮各式各样,拿着房产证或者车子的资料,或者存折,来这里办业务的人。
2. 另外,这个老板既然已经又做实业,又做金融,必然有自己的成型的圈层在,何必找我。1年未曾联系,彼此不清楚,徒增精力和时间的成本,尚不能保证成功。

第二个,和第一个其实很像,但过程不一样。
应该是08或者09年,我同事做的一个印染企业。在临市一个工业发达的园区,当地经营10余年,60亩土地带厂房,银行贷款500万,年销售6000多万,征信记录还行,有一二次逾期,但金额不大。老板50多,大概做这行也有20 - 30年了。经营比较稳重,为人比较保守,因此一直做不大。用途是正常流动资金周转。
这个我当时是反对同事做的,理由如下:
  1. 临市的印染企业,几乎是同一时间发展起来的,高速发展后,有不少大企业。老板的经历,算是元老,现在的规模,算中小,历史积累和现在的发展严重不匹配,要不就是不会做生意,要不就有其他问题。
  2. 当地的银行不做,换临市的我们做。这样资产、负债、销售匹配的企业,若真是稳健型,在当地也算一把好企业,轮得到我们。当地的信贷员,行长,企业主必然与其多年交往,就算不熟也彼此认识,圈子也共通,企业怎么会考虑到我们这里来做。
  3. 我们对该客户营销时间尚短企业对我们也不了解,彼此不熟悉。企业却没有过多顾虑


后来放了500万,逾期,不过最后处理完毕,基本回收。
真实的是:
  1. 该企业早些年确实不错,不过中间有一段,经营很差(具体原因不知道),当地银行对其还是比较了解的,但没有人冒险。
  2. 该企业在我行贷款前,有些厂房完工,工程款大概在900多万(记不清楚了),没付,贷款实际上是付该工程款的。
  3. 逾期以后,我们其实不怎么急,因为土地厂房押我们这里,还值点钱。
  4. 那个工程单位急的,后来谈好,工程单位来付清逾期的本利,土地厂房转给工程单位。不过工程单位一时也没钱,6个月付清。


题外话,早的时候,人行征信记录保留5年。有很大一批老板,经营不顺后,转移资产至外地或者亲属,然后都搬到外地。在外地做生意,或者打工。5年后,人行征信结清,大摇大摆回来,继续开厂做生意。

第三个,讲个上市公司的吧。
上市公司原实际控制人,增发,购买了另一个企业。那个企业的老板,二级市场上又增持了些,加上增发的,成为第一大股东,为了不涉及借壳上市,新购股份通过好几个公司买的。
明面上,第一大股东,原实际控制人。
实际上,第二大股东,数个壳公司,为实际控制人。

两人协议,3年后,名义上的第一大股东,继续减持,第二大股东顺利上位。
结果是,第3年接近的时候,第一、第二大股东都在增持,金额不大。

然后,我们没做。第一大股东和第二大股东都增持,其他事情不知道。仅仅从增持这件事情上看,传递出的信息是公司的实际控制人不清晰,内部经营层争夺的情况
所以,就因为这个事情看不懂,没做。
现在这两个都不是太好。

写了这么多了,年纪大了,没收住啊!
求赞求关注,致力于收集.... ,算了,知乎的赞和关注不值钱,不要了。

张小小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利用常识判断风险,即判断客户提供的信息和资料是否符合逻辑,是否具有合理性,可以从以下方面帮助判断。
经营信息:
1.客户提供的经营信息与经济环境和所在行业状况不符,如所在行业处于低谷,整体呈亏损状态,客户收入和利润却大幅增长。
2.客户声称产品竞争力较强,可下游都是注册资本金较少的微小企业,且产品在市场不多见。
3.客户最近新增较多下游客户,且交易量占比较大,新增下游客户为注册不久企业。
4.客户对下游客户的销售量与下游客户的实力不相符。
5.客户的产品销量和其设备产能不符。
6.客户上下游结算方式与所在行业商业习惯和其供应链的地位不符。如一客户申请贸易融资,其所在行业下游结算周期为一般最长为45天,但客户下游客户的结算周期为60天;客户上游为过剩行业,但客户对其供应商却有大量预付;客户在行业中竞争力一般,却有大量预收。
财务信息:
1.客户的毛利率水平畸高或与所在行业毛利率水平偏差较大。
2.客户提供财报显示有大量银行存款,但却与较少的银行利息不相符。
3.客户有大量的货币资金,仍大量借款。
4.应收账款的规模与销售收入不符、应收账款的增长与销售收入的增长不符、现金流与销售收入的变动不一致。
5.企业的销售收入逐年增加,在建工程和固定资产、预付账款、其他应收款也有相应的幅度增加,是否有企业的资金体外循环,再流入企业。
其他:
1.客户的管理层经常变动,尤其是财务经理。
2.客户只关心拨款速度,对成本不关心;额度多小都要。

江湖客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讲真这个问题问的就有些笼统,所处的业务阶段不同所要关注的风险点也不同。而且不同的部门需要关注的也不同。公司部、风险管理部、授信审批部、放款中心对于风险各有侧重。就先从风控的角度聊几句吧

1.常规手段是必不可少的,不要小看教科书或者是内部培训教材里的方法。能形成理论定式必有其道理,这些方法也都是经过了业务实践检验的。比如工商管理系统、人行征信系统、法院涉诉查询等等这些老掉牙的工具都可以让客户经理对一家企业的风险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就像画一幅画,常规手段只是描轮。我习惯称之为“第一印象”。如果这个阶段就出问题,那么审慎模式就会瞬间开启,接下来的评级、授信、准入等一些列业务都会重点关注,甚至是放弃。

2.如果通过这个阶段。那么接下来最重要的就是各种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纳税申报表、海关报表、水费表、电费表以及企业内部的各种仓单、台账等等~~~根据行业和客户类型的不同要有选择的重点关注。至于各种报表的分析是做公司业务的基本功,不断学习,不断实践,重要性都懂得,没什么好说的。

3.通过前面的查证和分析,此时对于客户应该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接下来就要到市场的洪流中去认识它:目前所处行业的整体状况,国家的相关政策,企业在行业中地位,同业的评价,产品或服务的口碑等等~~~
4.看老总!!!老总的人品和和格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家企业的上限。这是最简单,却又是最难的一步。作为每一个小白,这也是最应该向信贷老兵学习的,因为这些都是用失败和损失换来的经验,不能通过书本和培训获得。所以还是那句话:公司业务永无止境!先说这么多吧,手酸~

至于贷后的各种风险管理、押品处置、风险缓释措施有机会再说吧,那个太庞大了。。。

精算狮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1.看征信报告,判断过去的信用情况和借贷状况。
2.看银行流水,判断未来的还贷能力。
3.看资产,判断风险承受能力。
匿名用户

匿名用户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贷款的调查关注的是真实性。到了审批环节,主要关注其合理性与合规性。
无论调查阶段还是审查阶段,主要应该围绕贷款六要素来进行审核,分别为:借款人、贷款金额、贷款期限、贷款利率、担保方式以及资金用途。
对于以上六要素再根据流贷或者固贷的特点进行展开审核。这个是贷款调查和审查的基本思路。
常识得话,太多了………………不同规模的企业需要的常识不同,极端点的例子,譬如上市公司和小微企业;不同性质的企业需要的常识也不同,譬如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和不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这些常识也可以归为经验。干得多了见得多了思考多了积累多了,自然也就明白了。客户的风险状况,一句两句说不清楚。尤其是在你国特色的背景下。。。。。。。。。

喵星人不哭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客户说话的口音

龙强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直接看你的征信报告,就能看出你的负债情况,供房贷款,信用卡情况等等。接下来主要是看你的收入和资产。资产最好就是有公司房产,保险,车子之类,其次再看你的收入证明,就是工资流水。还有一个就是,最好是有认识的朋友,不然你走一圈下来,可能都不一定能轮到你。因为有太多的企业,老板和企业高管在等着。私人企业主,个人比较难

要回复问题请先登录注册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bp, 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