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在发达国家很普遍,在中国却行不通的商业模式? - 诺米粒 - 2024最新贷款口子论坛
登录 or

有哪些在发达国家很普遍,在中国却行不通的商业模式?

已邀请:

宁致远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美国亚马逊,中国人称良心美亚,它的良心在于屌爆了的售后服务,100%无条件信任消费者。下面看看良心美亚是怎么被中国消费者坑死的。
amazon kindle刚开始在发售的时候,由于没在大陆发售,于是很多国人选择在美亚海淘。那时候kindle美亚执行的政策还是全球联保(不过那时候kindle在国内没有发售,所以国内没法保修),如果在保修期内你的kindle坏了,联系美亚客服,美亚客服会说让你寄回美国,他们会重新给你寄一个。但是如果你跟客服说 你在中国,退回去不方便且运费很高,美亚客服都会大方的表示:东西您留下来吧,我们给您全额退款。有一个人发现了居然东西可以不用退,就可以得到全额退款! 于是开始发帖晒自己的经验并称赞美亚实在是太良心了。但是机智的部分中国消费者看到了帖子发现了流程中有个漏洞可以利用:无论自己的坏没坏,都开始找美亚客服要全额退款。最后逼的美亚实在忍无可忍,不在搭理中国kindle消费者的退款请求。那时候kindle还没在国内发售,你也没法保修。

还是美亚,中国人海淘一般选择寄往转运地址,然后让转运寄回。有时候可能因为各种问题,转运没收到,或者转运说东西少了,那么只要联系美亚客服,美亚客服都会大方的表示 我们给您退款或者补寄。并不需要你提供任何证据证明,只要你说,他们就愿意相信你! 于是部分机智的中国消费者又发现了这其中有个漏洞可以利用:无论收到没收到,都说自己没收到去找美亚客服要退款。最后把美亚逼的忍无可忍,只得专门出了针对收货地址是转运地址的协议说明,不再理赔任何收货地址是转运地址的损坏,缺失或者丢失。这里是免责条款: http://www.amazon.com/gp/help/customer/display.html/ref=help_search_1-1?ie=UTF8&nodeId=201117950&qid=1432960194&sr=1-1
有人说没数据说什么大量啊?去年黑5的时候,美亚曾经封了一个转运地址叫转运邦,因为有很多用户去找美亚以派错件为由要求美亚退款或者重发,然后涉嫌欺诈
美亚把这个转运地址给封了。此事当时在海淘群论坛什么的闹的沸沸扬扬。美亚人称良心美亚,是对华最友好的海淘网站,能把美亚逼的封地址,那都是一种境界。

罗技,罗技一开始在大陆的维修政策是无条件只换不修,不需要发票购买凭据,只要是保修期内坏了,罗技就给换个新的。 于是中国的消费者发现了这个漏洞,用到保修期快结束就去故意弄坏换个新的。后来罗技发现大陆地区的维修率特别高,也是被逼的忍无可忍,就在大陆地区取消了无条件只换不修的保修政策。(还是可以换的,只是不是100%了,要求比以前严格多了。此事是罗技售后的一位小哥告知。)

苹果,据传去年苹果曾大幅修改苹果产品在大陆的保修政策,不再只换不修。不过后来只是修改了部分协议内容,变严格了一些。这里面的缘由就是有大量的黄牛甚至普通消费者靠换机为生:把在保修期内的iPhone或者iPad等产品故意弄坏,然后去售后换新的,出售所谓的官换机(不然淘宝上那么多官换机哪来的)。而故意弄坏还不被苹果售后查出来是人为损坏,是非常非常简单的事情。
苹果被传调整维修政策iPhone将“只修不换”
淘宝上还有很多日版合约机,韩版官换机在卖,各位猜猜都是怎么来的?

eBay,前几年eBay开始发力中国市场,经常搞什么海淘节,联合eBay大卖家搞直邮中国的活动。美国卖家一般发USPS比较多,走邮政个人渠道。这个渠道有个问题,是邮政负责清关,清关时效无法确定。于是有人在一定天数内没收到就去开启纠纷,说自己没收到,ebay一审核发现包裹物流信息显示确实没签收,于是判买家赢,全额退款。然后过了几天,包裹清关完毕收到了,白得一个iPhone!于是这个人开始网上发帖或者群里炫耀,机智的中国人又发现了这个漏洞,都如法炮制纷纷效仿。(万国邮政联盟的物流方式存在不少问题,因为各国数据对接有问题。这里面有非常多的漏洞可以利用,在这里不再展开,不想让更多人知道而去坑国外的商家。总之你想坑,基本是一坑一个准,买啥都白得。) 我接触过的一个eBay大卖家,有一次活动就被中国消费者恶意申请退款坑了三四十万美金的,在给我的回信中直接就破口大骂中国人。凡是那些搞过直邮中国的eBay大卖家,基本都没有再搞过类似的活动,实在被中国消费者坑的几年都缓不过劲来。搞直邮活动的一般都是贵重的电子产品,iPhone,iPad居多,一个至少都是几千块,坑卖家一笔获得的利益巨大。

在美国澳洲等国家,一些大的移动运营商比如沃达丰,AT&T之类的有遗失险,假如你签约的手机丢了,申报后运营商会给你一个新的。运营商虽然会锁掉你遗失的手机,让其不能在当地使用,但漏洞是在本国之外的国家可以照常使用。于是很多中国留学生搞这个,都能连续申请好几部iPhone然后寄回国,导致现在这个险的保险金额越来越高甚至已经没有了。

还有人记得必胜客的 自助水果沙拉是怎么在中国消失的吗?相对于欧美市场的随便取,必胜客已经在中国作出了限制,只允许顾客在自助沙拉那边拿一次,但依然挡不住机智的中国人民。
外国网友热议“色拉塔”逼必胜客在中国取消色拉自助服务必胜客取消亏本自助沙拉 称该产品不能满足顾客 http://money.163.com/09/0805/14/5FV9JH8P002526O3.html



安利(我是认真的),在全世界都玩的很溜的直销公司,其无理由退换货服务的商业模式在中国就坚持了几个月。中国人买回去一晚上就把洗发水洗洁精保健品什么
的,倒在别的瓶子里,然后第二天拿着空瓶子大排长龙的再去换新的或者退货。虽说这是1995年吧,中国人还不富裕,那至少也是1995年的上海,中国最发达的地方。
这样的例子太多了,举不胜数,看下微博评论里的正能量吧:


我并不是说中国消费者全都是这样,正常的消费者肯定是绝大部分。但是中国消费者人数众多,这种漏洞一经发现,都是一拥而上,哪怕整体只有10%的人,商家已经无力承担这种损失,最后只得选择不再与任何中国人做交易。 这也是国外很多电商网站不接受中国人信用卡付款的原因之一。商人都是逐利的,有钱谁不想赚,中国市场又那么大,结果中国消费者把人家坑的赚的都没亏的多,自然都不愿意跟我们做生意了。你想想,假如你是做外贸的,被意大利人坑过几次,损失了几十万上百万的,你以后如何看待意大利人? 还会不会与意大利人做交易?(无意黑意大利人哈,只是接触过一些做外贸的觉得意大利人尤其是南部意大利人比较坑。)

本人并没有说中国消费者都是这样,国外就一个没有,不要来抬杠好么? 我举例的这些公司一开始都是对待中国消费者一视同仁的,最后被逼的不得不专门针对中国消费者修改了政策,导致全体中国消费者都无法享受到这个服务。

再举两个跟签证有关的例子吧:
澳洲的一些签证比如留学签证移民签证等,澳洲移民局对全世界的国家 的申请者要求的材料是分级的,一开始对待中国申请者的材料要求大概跟香港一个等级,就是所有材料只需要你提供就行,不用做任何公正,也不是必须什么都要原件。 后来大量的中国留学生造假,保证金造假,雅思成绩单造假,履历造假什么都造假。澳洲移民局忍无可忍,他们无法辨别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只得最后把中国申请者诚信等级划到跟伊拉克的申请者一个水平,最低的等级。要求所有材料必须提供原件,必须公正,移民局才认可。澳洲很多次修改移民法就是为了堵住中国人钻的漏洞,有句笑是这样说的:说中国的移民申请者(留学也算广义上的移民)就是为了帮澳洲测试完善移民法的。 你非要抬杠说国外也有啊,这就是人性,那为什么移民局没修改香港申请者的材料材料要求呢?

德国APS,全称 德国驻华使馆文化处留德人员审核部,想去德国,比利时,奥地利等一些国家留学,必须先过这个审核才能申请学校或递签。APS只针对全球三个国家,天朝是其中一个。 APS的成立背景,颇具中国特色。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自费留学生逐渐增多。由于德国大学的教育素质较高,而且免收学费,吸引了许多的中国留学生,1990年代末掀起了一股留德高潮。随着留德学生数量逐年递增,办理留德手续的中介公司也越来越多。由于德国入学要求比较严格,只接受中国正规大学的学生。而来自中国的申请者很多不符合入学条件,在这种情况下,中介公司为申请者办理了虚假的材料,
以使申请者达到德国大学入学的要求。为了核实申请材料的真实性以保证留学者的质量,德国驻华大使馆和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于2001年7月在北京成立了留德人员审核部。此外,德国驻越南大使馆和驻蒙古大使馆也分别在河内市与乌兰巴托设立了留德人员审核部。

不想说所谓的素质问题,我全文都没提到素质这个词。只是觉得一小撮中国消费者利用规则牟利导致商家修改规则来应对,所有中国消费者背了黑锅的事情让我很不满。我没有作恶,却承担了你作恶的后果,这损害了我的利益。

我虽然用了很多 “漏洞” 这个词,但是某些人眼里的“漏洞”,其存在的本意是商家为所有消费者提供的更好的消费体验。难道像国内淘宝这样,买的东西有问题要 先让买家自己去开检测报告才给处理,是很好的购物体验?曾经在淘宝上买个森海塞尔耳机,到手发现有一个不响,跟卖家说东西是坏的,卖家说你得证明这东西是它自己坏的,不是你弄坏的。于是我花了一天的时间找到森海塞尔的售后,结果人家不给检测也不给开证明,不可能给开,也不可能盖章。最后我申请让淘宝小二介入,结果我还输了,理由是:举证不成立,我没拿出证明 证明这东西是它自己坏的,不是我自己弄坏的。

说说我为什么对签证的事情也这么了解:几年前我也曾想留学,但是我学历不高,钱还不是太够,父母又是农民,连父母的收入证明都开不出来。加上又没什么钱,只能自己DIY。 所以我去研究那些父母是农民,自己也没多少钱的,应该怎么留学怎么准备材料。看到很多案例,以及很多中介都推荐都是让我材料造假,父母职业挂靠开假证明!想想算了,没钱就多挣几年钱再留学吧。虽然没出去但是了解到很多内幕,还发现加拿大的一些高校不招收福建福清地区的学生。原因就是有些福清的学生通过层层造假躲过了审查拿到了签证,跑过去黑了。当某个地区的人造假的比较多,他们又查不出真假,自然就是全拒了事。
评论中大量的人说什么还不是因为穷啊,穷才这样爱占便宜爱造假。 在中国,能海淘,买kindle,有钱出国留学的这些人,不是货车翻了就去哄抢货物的大爷大妈,不说多富裕如王思聪但至少肯定都不穷,而且绝大多数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人。
最后,有兴趣可以看看这个 让“中国式的聪明”滚出中国。此链接文章为转载,如有侵权,告知立删。

看看评论区就知道这种人在中国有多少了,居然还能给自己的行为找出一堆理由,什么我穷啊,什么外国人不也有,什么有便宜不占王八蛋啊,什么这就是人性啊。 要么就是
我就是不要脸了,你能把我怎么着,你也好不到哪去,你敢说你没干过XXX,装什么圣母,装X! 不要脸就是不要脸,还给不要脸找出一堆理由,真是阿Q式的自我安慰。
评论里有很多亮点,你们自己找,不然知乎管理员又该说我不友善了。有些人就不要自找没趣了,拉黑你只需要点三下鼠标,大约消耗4.2卡路里。

致知乎的管理员:
根据知乎官网的定义:不友善行为是指不尊重知乎用户及其所贡献内容的行为。我最后一段说别人不要脸并没有指定任何知乎用户作为主体,所以既没有不尊重知乎用户也没有不尊重别人所贡献的内容,我只是在说那些占便宜还洋洋自得的人不要脸。这个您认同吗? 再说了,不要脸只是说明某人为了某些利益放弃了自己的一个器官,性质和卖肾差不多,不至于说我不友善吧? 对于别人的举报,请谨慎处理不要动不动就封答案好伐?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中国的互联网创业者很早就发现了一个秘密,将美国成功的商业模式拷贝到中国,只要做的早,成功的机会非常大。比如搜狐对标雅虎,百度对标谷歌,淘宝对标ebay,美团对标groupon,滴滴对标uber,都很成功。
不过,总有一些例外,无论你怎么努力,他们就是无法在中国开花结果,让创业者们倍感沮丧,这里面的奥秘在哪里呢?

先说第一个,【Netflix】。
Netflix做的是收费网络视频,对应的传统商业模式是有线收费电视。
在传统的电视市场,一开始都是采用免费电视节目吸引观众,然后靠出售广告来盈利。在这种方式下,收视率是关键。在一个电视市场中,通常以金字塔分布,越是基层的“小白”观众,数量越大,于是如何取悦这些教育程度较低的小白观众,就成了扩大收视份额的主要努力方向。
小白喜欢看的电视节目是哪些呢?浅显的,直白的,无脑的肥皂剧或者综艺节目。于是在各电视台的主流黄金时段,充斥的总是这些节目。
但这些节目和精英阶层的审美趣味是相悖的,可是又很无奈,谁让你是小众呢,注定只能被忽略了。于是,有线收费电视出现了。
有线电视不靠广告赚钱,靠的是用户的订阅费,只要你舍得花,电视台就会努力去制作品味更高端,内容更有深度的节目。比如美国的HBO,其制作的《黑道家族》、《权力的游戏》、《兄弟连》,都是重金打造,单集成本上千万美元,堪比中等电影的制作投入。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这么努力,单靠几个土豪显然是支撑不起来的,这就取决于整体付费用户的规模了。
一般来说,这个群体主要是中产阶层,其规模越大,可支撑的平台价值越大。放到十年前,中国的中产阶层规模仍然很小,于是只有免费的优酷、土豆们才能发展的起来,尝试收费的,基本上做一家死一家。
不过这两年,情况开始发生变化。
随着中产阶层的扩大,视频网站们已经意识到,“收费”终于不是空中楼阁了。比如爱奇异、腾讯视频的VIP订阅用户,近来都已经有了不小的增长,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从长广告、盗版内容中离开,转而享受更省心、体验更好的独家内容。
2015年被认为是中国视频付费模式崛起的一年,整体用户规模突破了2000万,同比增长133%。这个数字是非常惊人的,虽然整体还不如Netflix一家5000万用户多,毕竟已经在起步了,只是其时间,比美国晚了十几年,比HBO的诞生,更是晚了近半个世纪。

第二个,【LinkedIn】。
如果说netflix刚出来的时候,没有人敢冒死去学,LinkedIn倒是有很多中国学徒,毕竟这只是个免费模式嘛。不过这么多年过去了,从天际网,到大街网,优士网,若邻网……还是没有一个能够做的起来。
这就很奇怪了,如果说是因为腾讯太强大了,可是facebook也不弱啊,况且陌陌、YY什么的也能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究竟问题在哪里呢?
LinkedIn号称职业社交网站,但其核心价值并不在社交,而是职业数据和简历数据库。简单来说,这是一个猎头平台。
也就是说,他是为那些大型企业,寻找中高级管理人员而服务的,这也就能解释两个现象:第一,LinkedIn的用户年龄偏大,平均在40岁左右;第二,他们虽然登录频次低,只是偶尔上来更新一下个人资料,关注一些商业资讯,但是由于目的性强,含金量高,每名用户每小时能够为LinkedIn创造1.30美元的收入,而Facebook的每名用户则只能为网站创造0.06美元的收入。
但这个商业需求,其实在中国比美国要小得多。这源于两个因素——
第一,中国的企业生态,是以中小型企业为主的,大型企业的数量并不算多,不像美国,经过两百年的发展,各行各业几乎都为成熟的企业巨头垄断了。也因此,在美国,为企业服务的业务模式,规模总是比中国要大,比如财务软件、研发外包、品牌营销,发展都要比中国好的多。
第二,在大企业中,美国几乎都是私企,而中国更多的是国企,他们的很多业务需求倾向于内部培养,而不是外包。比如人力资源,大部分的国企都是从校招开始培养,或者靠关系进入,高管则是党委任命,基本不需要依赖外部的供给。
一句话总结就是:在美国,私营企业多,大企业更多,他们更舍得花钱去找合适的人才,并且希望通过猎头,不单单是只有基本的招聘,而且能够提供更有针对性的人脉、经验、性格等相匹配的高级人才。这种“金领”圈子的规模已经足够大,大到可以支撑起一个市值百亿美元级别的社交平台。
这种需求,无疑在中国现阶段要小得多,看看我们的传统猎头行业多孱弱就知道了,而最火的,则是58同城、赶集网的招聘频道,他们就相当于为蓝领提供的招工中介,那才是刚需。

第三个,【Airbnb】
近年来有两个词很红,一个是美国的分享经济,一个是中国的O2O模式。
这里面的差异是什么呢?简单来说,美国分享的是个人的资源,中国O2O的是企业的资源。
比如说,uber,他的核心是将个人的车资源释放,分享给其他人用,主打业务是“拼车”。滴滴作为中国学徒,其核心其实是“打车”,主要为专业出租车司机服务的。
又比如分享标兵Airbnb,他的核心价值是将个人闲置的房屋资源释放,分享给旅行者用。而O2O标兵外卖网站,则是将餐饮企业的配送价值互联网化,打的仍然是企业的主意。
这就很有意思了,为什么中国的O2O要打企业主意,而不是个人用户呢?为什么中国用户不愿意与人分享呢?
这里面的关键是“信任”。
在中国,陌生人之间的提防心理,比发达国家要强烈的多,走在大街上要看紧钱包,你站在路边竖个牌子,想搭顺风车,一般人懒得理你,更别说让陌生人住到你的家里去了,谁知道会不会顺手牵羊呢,我可听说过,有人租房子,把房东家的空调都拆了搬走。
但在发达国家,顺风车、沙发客早已是流行文化,快递可以扔在公寓楼下没人偷,客栈主人甚至会把钥匙放在门口,让旅客自行办理入住,租赁自行车不需要押金……等等等等。
这么大的社会差异,表面是信任,背后其实还是平均富裕程度。当社会中每个人的物质需求都能得到极大的满足,“贪”和“偷”的欲望就会大大的弱化,平均道德责任感提升,于是人们之间的提防心理也就消失了。只有陌生人之间享有信任感,分享经济才能真正兴盛起来。

纵观三种产品,其实代表着社会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一个Netflix,代表着【中产社会的形成】,整体人均收入水平脱离了物质温饱阶段,开始舍得花钱去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享受。
第二个LinkedIn,代表着【金领社会的形成】,工业化结束之后,大企业垄断了几乎所有的行业,研发创新等高附加值职位更多,社会金字塔向梯形进化。
第三个Airbnb,代表着【均富社会的形成】,在一个中产和金领人口达到饱和的社会里,贫富差距极小化,社会的信任感会极大的刺激分享经济的繁荣。

我们才刚刚进入第一个阶段,离后面两个或许还要经历数十年的时间吧,希望我辈的努力,能够使得彼此的时空距离更快的压缩,尽快的培育起创造潮流的土壤。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在美国超市买的有些商品,即使打开了包装用得不爽了也可以去退换货。。

在Amazon上买了个手机支架,安装的时候被我弄坏了,我在评论里就说了一句这东西不结实啊。卖家看到后主动联系我,要给我全额退款,并且提出免费送我一个(我已经马上又买了一个所以没有要)。

还是在Amazon上买了个雨伞,自动开关的那种,试了两下就坏了(呃,我真不是故意的。。),卖家二话没说就全额退款了。

ebay上买了一个汽车部件,运输途中被磕碰了,拍照传给客服后二话没说又免费发了一个(100多刀啊)。第二个发过来又磕碰了,我都不好意思说让再给我发一个了,然而卖家还是给我退回了部分款项以便我花钱修复。

同学在美国某网站上买了上百刀的化妆品,快递说送到了,但她回家后发现没有(很可能是快递放门口被偷了),卖家二话没说又免费发了一批。

一学长买了一盒pocky,发现里面有一根短了一截=_=, claim了一下,结果送了一大箱过来,一大箱啊!!

Netflix, HBO Now, Hulu,Spotify这种需要订阅会员的产品,都可以先免费试用一个月,而且没有任何功能上的限制。

和几个同学去吃自助餐,中等消费的那种,同行有一个穆斯林,有一道羊排不能吃(因为用料酒处理过),饭店特意找了个厨师给他做了一份没有用料酒处理过的羊排送上来。(要知道那是自助餐啊。。你完全可以吃别的啊。。)

国内商家这么做生意的话。。会倒闭的吧。。

-------------------
这么多赞,总结一下吧:P

以上举的例子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完全要靠买方自觉的行为,比如无条件退换货,比如试用后续费等,从契约角度来看,你确实可以买完产品用了一半再退,或者用过会员试用期不续,这都是完全合理的。但一旦这个人群的比例占得很大的时候,商家往往会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无法维继下去。

另一类则是卖方为了维护自己的信誉而不惜自己蒙受一定损失的行为,这些事儿是卖方于情于理都没有必要做的(比如快递丢了的那个),但他们为了让消费者满意以及维护自己的品牌形象还是去做了。出于和上一点同样的原因,这在国内也是很难开展的(很难想象一个淘宝卖家因为你“声称”没收到快递会再免费给你发一份吧)。

这种现象你总结为经济发展水平不够高也好,国民劣根性也好(其实我很反感这个词),总归是一个劣币驱逐良币的过程——因为(相当一)部分消费者贪图小便宜,致使其他消费者无法享受到应有的服务,而试图提供优质服务的商家则面临损失。也真心希望国内商家和消费者能形成良性互动,走出这个怪圈。

荔枝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商业模式楼上讲了不少,再说一个也是水土不服导致的事情。

特斯拉的自动驾驶系统在美国测试得还算顺利,就到中国来也测试一下,本以为可以轻松通过的路况,出了问题。

原来在美国留给前车的安全车距,到了中国,变成了可加塞的空隙。
在市区的快速路上,特斯拉自动驾驶时留给前车的默认安全距离,正好引诱隔壁车道的车变道加塞。加塞进来以后,自动驾驶判断小于安全车距,就会减速留出距离,然后又会引诱隔壁车道司机……

画面感极强的周而复始,敢情特斯拉一直在原地给别的车留车距。自动驾驶于是变成了自动泊车。

美国工程师彻底傻了。

估计他们正灰头土脸地回美国,研究适合国情路况的新自动驾驶系统,未来重点开发项目有
FPC: 防碰瓷老太自动极速后退系统。
FJS:防加塞大脚轰油系统。
FYG&HXN:防远光,激光大灯定点回射晃瞎你系统。

还可加价选装SBSB,SB突然变道闪避系统。
预计2020年,正式研发完成并投入中国市场。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高票答案说的很多了,补充一下吧
对于我接下来谈到的问题,我想其本质和高票答案中的例子一样,缺乏基本的契约精神,过度强调自己的权利而不愿意去承担自己的义务。作为一个消费者,既然商家给了消费者无理由退货退货的权利,那么作为消费者就应该承担相应的义务,比如保证退货物品未使用或者只是稍微使用了一下(比如衣服试穿了一下,数码3c产品开了下机什么的)和向商家提供正确的信息。这是一种互相信任,但是很不幸,有那么一小撮人在不断的破坏这种信任。而且更加可悲的是,这种破坏已经形成了产业链。
大家都知道,京东此前的退货政策是很宽松的,即使是开封了觉得亏了也可以退掉。于是乎,出现了一些买了东西用几天就退掉的人。更有甚者,比如天津轻工学院的王翰昆,利用京东退换货政策漏洞,大量购买高端i7CPU后用换了顶盖的200元赛扬CPU替换后退给京东而非法获利数十万。还曾经见过买显卡,买回来用3天,期间各种超频拆解(这对显卡损害非常大),顺带贴吧各种装X秀装备然后退掉!更可悲的是,这种人不在少数。不然哪来二手东一说。
12.7更新
两天没看知乎,突然收到这么多赞,受宠若惊,赶紧更新一部分
依然是京东,曾经有个悲催的哥们儿在980刚出没多久从京东先后买了5块技嘉GTX980G1(准确的说是换)都是被人用过的二手。懂电脑的都知道,显卡上有个小东西叫金手指,上没上过机一看金手指就知道,上过机的金手指有很明显的插痕,如果只是出厂检测而上过机插痕会比较轻,用过的金手指插痕比出厂检测造成的插痕明显得多。这哥们儿先是在京东买了一块技嘉GTX980g1,等到送来了一拆封,隔着静电袋都看得到金手指非常明显被插过,然后这哥们儿表示5000多的卡二手不能忍,连静电袋都没拆,就要求京东换货。京东同意换货,第二天给他送来另一张GTX980g1。这一张980看起来金手指痕迹不太明显,不过看起来也不太像是出厂检测的,再一看S/N码,好像有点不对。这哥们儿想起来,好像在京东商品评论里面见过这个SN码,打开手机一看,还真是,在京东980g1的评价里面有个卖家晒图的SN码和自己手上的这张一毛一样。果断不能忍,再次要求换货。京东又送来另外一张卡,依然二手,前前后后换了5张,最后才算拿到了一张全新的。
这哥们儿买g1的时候,980发布没多久,中国大陆的g1可能只有几十块的货,一大半在京东。这一口气就是5张二手,可想而知有多少人钻了这个空子!
关于开盖王师傅
先给大家看个图

这位CHH得壕买的是i7-4790,然而大家看看这是4790么?
没错,这就是王师傅的杰作!
2014年7月24日 微博用户@睾贵的阿苏斯(百度贴吧@睾贵的ASUS)在网络上曝光了某个“骗取京东价值数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钱物的诈骗犯”的信息,并建议官方报警处理。发帖者称此人“利用京东自营特点,购买价值高达7000多元的CPU,再用100元的CPU换上盖子退回京东”来非法牟利。不仅如此,此人的退货记录达到了14页,而且是十足的“0卖家评价的钻石会员”。(来自蓝点网)
匿名用户

匿名用户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这次到英国来,在16个小时的飞行途中,我不小心把我去年在亚马逊买的IE8的3.5mm插头弄断了。当时还是小伤心了一下,但后来想起这东西应该是有保修,就算是没有保修,应该也可以买跟原装线,换上还不影响听。所以也没有很追悔莫及。

回来查了一下森海塞尔的保修,发现两年质保,显然还在保修期内。不过保修需要发票,我也记不清当时亚马逊有没有发票了。反正手头上是没有。又见官网上说,如果没有发票,只要有证明自己购买的记录就行。这时我国人的小精明出现了,“耳机上又没有编号,他们怎么能确定我现在返修的这条耳机是我去年买的耳机,而不是已经过保的东西呢”,“这样岂不是不管什么时候坏了,我只要能找一个在保期的订单记录就可以保修了”。。。所以我也不能确定订单记录能不能有用,将信将疑的将亚马逊的订单记录打了下来,与耳机一起寄回了森海塞尔英国的公司。

寄送的时候我又动了个小心眼。由于是3.5MM插头坏了,所以我心中理想的情况是,他们直接换一条原装线就好了。但是万一他们给我把插头焊回去了。。那岂不是会很影响听感?于是我没有把段掉的那截插头寄回去,仅把耳机放在一个茶叶盒里寄走了。

一周过后。也就是昨天,我震惊的收到了森海塞尔的邮件。他们说已经将我的耳机换为IE80(IE8的升级版)。说我在这周就应该就能收到德国总公司寄来的耳机了。惊喜之余,我也为我当时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行为感到羞愧。同时也充满期待的等着新耳机的到来。结果物流真心给力,今天我去查邮件的时候,发现其实昨天就到了邮箱了。

盒子很大,我开始很怀疑是不是我的,寄送一条耳机哪用得到这么大个盒子。回到房间打开一看,顿时傻眼了。在盒子里面整齐的气垫保护下,一个完全完整的,全新的IE80的包装盒,打开后,原来应有的原装配件一件不少。我原来IE8的配件,包装盒一件都没有寄回去,他们却给我完全崭新的一套。此时小精明有一次的冒了出来,“这样岂不是原来那些原装配件都可以卖了,原装件哪件都不算便宜啊!”

也许就是像我这样,脑筋转得太快,各种小聪明小心眼很多的人太多了,所以中国国内很难出的来这样的一家企业。回想起今年暑假在家的时候,我跟我妈说起,现在同学都办个假本科生学生证,旅游时省很多钱,我也打算去弄一个。我妈严厉的训斥了我:“已经不属于你的福利,你为什么还要去占,这点诚信都没有你怎么要求别人提供你更多的福利。”当时我挺不服气的,在国内,很多时候吃亏的都是老实人。也许偶尔吃点小亏换得良心安,还挺好的,但是积累下来,吃的小亏也会变为大亏。大到你心里很难平衡的程度。更严重的是,有能力赢得这样那样的小便宜,会被冠以有商业头脑的美名,而安分守己往往是愚昧不知变通的代名词。此间矛盾,早已成为陈词烂调,我并无能力将其中的原理完全理解,同样也无法提出解决办法,更不可能短短一篇日志就能引起什么思考,达到什么振臂一呼的效果。所以次话题到此打住。

另外,德国人之所以能做出这样的企业,还在于他们对自己产品的强烈的自信,以及对时效的理解。他们相信,无论出于什么样的原因(故意损坏除外,他们永远不会想到会有人为了依旧换新故意损坏自己的耳机),在两年之内,自己的产品都不会出现任何问题。即使出现了问题,那也将会是非常非常罕见的现象。非常罕见,以至于与维修损坏产品的时间与金钱相比,他们更愿意直接换一个新的。英国有一家德国廉价超市,叫ALDI,这家超市也许在欧洲其他国家也有。原来在伯明翰的时候我的生活很大程度上依靠这家超市,在剑桥也是。这家超市为了节省成本降低价格,往往出售的都是自己超市品牌的物品,以免去品牌带来的附加值。另外超市商品的包装箱大多可以撕去上面一半,这样堆起来就可以作为货架了,免去固定货架的成本。就是这样一家节约成本的超市,如果说,你买了一瓶果酱,打开了吃过了几口,觉得不好吃,完全可以拿回去退换。理由就是我不喜欢。这种退换完全不要求你是否已经破坏包装,是否影响再次销售。也许他们觉得跟你纠结这一点点小事的时间可能可以赚更多的钱了吧。

有人说日本人特别可怕,因为这个民族可以在大地震到来之时依然可以排着队依次撤离。同样有类似的一句话是说德国的,有人说德国人特别可怕,半夜十二点,路上一辆车都没有,德国人依然会在人行横道前等到绿灯亮时才通过。原来我们对德国制造的精确严谨的模糊理解往往来自与其汽车工业与电气行业(那些如雷贯耳的品牌已不需提),但往往距离较远,不得切身感受。但今天,通过森海塞尔,德国人的可怕,我算是领略到了。

也许德国人根本就不会为森海塞尔而感到骄傲,因为这一切他们早已习以为常。


新的一套耳机+配件,有耳塞橡胶套(10对),运动耳挂,说明书,收纳盒(内含干燥剂以及调音螺丝刀)。与之前一套的配件一致。对我而言,唯一的小遗憾就是好不容易煲了一年的耳机,现在又要从零开始了~


最后,是我自己留了个“心眼”,没有寄出去的断掉的3.5mm插头,我可能会留着他,让它提醒我,尽量保持以单纯善良眼睛看世界,至少是在国外的时候。
匿名用户

匿名用户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首先支持楼上冷月说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但是看了大部分人对亚马逊的体验以后,我还是想解释一下,因为还是觉得大家想的太简单。

店家的对客户的优待,是基于盈利平衡点情况及客户情况之后做的一种优化。

可能楼上大家都是高素质人群,所以在美国亚马逊购物,碰到正常的退还和保修,自然是没问题。我也曾经买影碟收到两份,打电话给亚马逊,还自己贴邮费邮寄回去了一份。。

但是,如果在亚马逊和paypal,ebay,bestbuy的大数据和客户分析政策下,如果你abuse商家多了,是一定会被封号的。
恶意退换货多了,amazon一定会封你的号,并且根据你的账号关联所有你的SSN,手机号,住址,姓名,信用卡,这些有关的关联账号基本都是封杀掉了。
bestbuy大件电器退货时候,是要记载你的driver license的,那你猜你天天退货会怎么样?
同理,美国walmart,封杀人的效率世界第一,还有apple,能追踪到你每一次购物记录。
fedex和ups都是把包裹扔你家门口,但是你猜如果你每次都举报说包裹丢了要ups赔偿,或者某个小区丢失率特别高,那下次邮递员还会轻易把包裹丢到你家门口不签收就走么?


类似情况也有,比如京东,是可以看到你个人的退货换货次数的,等于变相对客户有个好评度;UBER的司机也是可以看到每位乘客的评分的,星级低的司机就不接了;阿里的花呗,同样也是基于客户消费行为而给予的一种信用额度。

同样的,在作出上述分析后,美国的店家自然会对自己的客户服务政策做出一个调整,如果退还率在公司可以接收范围内,那自然就政策越偏向客户越好,如果损失是企业不能接受的,他们自然会对政策作出一个调整。
我信用卡被盗刷了,几十美元,和信用卡公司一说,人家根本不把几十块钱当回事,点点鼠标,美元还回来,换个新卡拉倒。
如果我经常说我的卡被盗刷了,那信用卡公司会怎么办?如果我自己刷了10000美元,说被盗刷了,那又怎么办?- 当然是信用卡公司开个case展开调查,如果我是fraud,直接报警抓人。

所以感慨美国商家客服好的各位,看明白了吗?
当然,美国商家和买家整体素质或者说平均素质比中国高,依然是不争的事实,白白领先你几十年的?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我就说酒店行业吧。
去国内外的5星级酒店,在酒店的大厅都会有免费的茶水和糖果提供。但是,我在的这几家酒店,极少数的素质低的国人,带着大水壶或者是那种大的保温杯装茶水,(茶水:主要是咖啡,绿茶粉,牛奶,可乐这些东西,很少的一些客人会做这些事情,但是一般发生了,基本上其他客人就没有的喝了。)或者是他们的小孩一直按着那个水龙头一直开。走的时候把糖果盒的糖果全部拿走!不是说国人素质,总是有那么一些特别爱占小便宜的人,一些行为都会让人崩溃。
以前酒店在房价比较高的房间免费有鲜花和酒水饮料在房间的小冰箱里面。我见过超过10次以上的客人把鲜花拿走后,让我们补鲜花,关键是鲜花补了4次,把酒水饮料喝完,也补了超过2次,一个标间,2张床。来了4波8个人,你睡2小时走人换其他人睡。然后让我们再次打扫房间,再去继续换人睡。我当时在housekeeping,简直崩溃!
酒店房间里面的睡衣带走,电视遥控器带走,西餐厅的刀叉带走。就连日式料理的筷子都带走。
有一个日本厨师,做料理用的那种小盆子,也被极少数的客人当着许多外国人在场,正大光明的拿走!人家外国人都觉得惊讶。

就是类似于这种小盆子 还有,酒店给路人提供免费的雨伞,但是需要客人到时候归还。以前中国人外国人都一样,不需要缴纳押金,后来太多爱占小便宜的人借伞不还。导致现在针对咱们中国人需要押金。听起来真的很让我心酸。
不过有一个好的现象就是目前咱们国内年龄不是太大的,素质基本上都是比较高的。但是,有一些素质真的是让我觉得丢脸!
(新加的,我个人不是批判国人的素质,请大家不要又说民族劣根性,我骄傲我是中国人!我是觉得我们这些行为不好的国人缺乏好的家庭教育和社会信用体系约束这些不好行为。)

这一句补充的啊,我不是批评国人素质,我是仅仅说一下自己遇到的客人。我们中国老百姓绝大部分都是讲文明懂礼貌,仅仅是极少数极少数的人,做了一些让我奔溃的行为。请大家不要误解!!!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之前地铁也搞过爱心红雨伞活动,下雨天可以免费从地铁拿一把雨伞,下次还回来即可。。。
后来第二期红雨伞活动,需要收50块钱押金,退伞时才能取回押金。。。之后听一个地铁的朋友说,收回的红雨伞,居然有一部分完全不是他们地铁发的那种伞,当时收回的时候并没有仔细检查,后面才发现原来是有人用仿造的红雨伞来骗50块钱押金,那种仿造的伞成本非常低。。。
再后来红雨伞需要用身份证登记并押金50块,退伞时需要拿身份证才能取回50块,并且只能在拿伞的站点退,不得跨站。于是各种红雨伞借出去半年后,被用坏得差不多,别人就来退伞了。。。

我已经不记得好长时间没搞这活动了吧,地铁估计伤心了。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商场推了个雨天借伞的活动,大概就是商场门口一排架子上挂几十把伞,供没带伞的顾客雨天免费使用,自己拿自己取,改天再还过来。

第一期投下去几十把伞,大部分被老头老太太顺走,大部分都没有还回来,后来这个活动只做了一期就不了了之了。

在中国,靠自觉靠人品靠契约精神没有限制的商业模式,基本都会倒闭。从顾客各种恶意退换货就知道了。


——————————————

建议收押金退押金的各位,商场为了搞个爱心活动还得专门花钱雇人收押金退押金?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非常感谢各位的赞和评论。第一次在知乎回答能收到这么多赞同和评论还是很激动的。
亚马逊给我的邮件里说他们的目标是“the most customer-centric company”,这个让我非常佩服,也的确他们做到了。另外也很欣喜的看到国内的商家在售后服务方面也越做越好,虽然本人到目前还没有这种体验。
扯开来讲几句本人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可能有些跑题,还请题主谅解。
对商家来说能做到好的售后服务从长期来看是利大于弊的,因为能抓住客户,口碑就是免费的广告。比如我以后海淘首选必然是美亚,向别人推荐也会是美亚。但是为什么国内的商家很少能做到呢?一方面是经营者的短视,另一方面可能就是怕客户的不诚信了。我在收到美亚回复的第一时间就能发现其中的漏洞,其他人也可以。但是想到是一回事,会不会做是另一回事。其他答主也提到了安利的情况。所以问题的关键在于社会诚信意识的建立上。这个不是一天两天的功夫,而是需要几代人的努力。
真心希望我们将来或者我们子女的将来能生活在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社会中。

知乎首答就献给你了!
上个月发生的事情。帮朋友在美国亚马逊买了一套做蛋糕的裱花嘴。再通过转运公司漂洋过海历经一个月收到。我包装也没拆就交给朋友了。下午朋友告诉我里面一个部件坏了。
本来应该是这样的
问我能不能去沟通一下,实在不行也算了,因为这个部件有两个,坏了一个也不要紧。当晚我和亚马逊客服联系,说明情况,并且很客气的说本来应该退给你的,但是我现在中国,没办法。整个邮件只有文字,没有附上上面的两张图。两个小时后客服回复说,很抱歉,然后全额退款,包括亚马逊的运费在内。当时我就眼泪下来了,这服务真让我有种老子是上帝的感觉,从来没有过啊。
然后内心又设计了一下,是不是以后都可以在亚马逊买东西然后说东西是坏的让他退款呢?一秒钟后立马否定这个念头。咱身为共产主义接班人绝对不能干这么缺德的事!但是的确国内的商家也这么做肯定赔到姥姥家也不认识。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总结一下就是,任何不把消费者当贼防,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设计的贴心方便的商业模式在中国都行不通。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为啥有好多人纠正我说不是红萝卜应该是胡萝卜?我也是醉了……
……………………………………………………超市里的self checkout。

我有中国同学曾经很自豪地说她用红萝卜的价格刷到了几个很贵的芒果……

这样做真的不好,要相信人品守恒定律。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显然是self-checkout吧。

刚来美国时,第一次去沃尔玛,发现它们居然有让顾客自己刷单的通道,就是你买了什么,自己扫码,最后自己付款。后来发现几乎所有大超市都有自己结帐的通道。有些城市的商家会派人看着,一个店员看几台(但实际上你要作假也很容易),有些城市犯罪率极低,连个看守的人都没有。

那天刚刷完卡,我就冒出一个想法:在中国这么干,甭管多大的超市,开业第一天就被顾客偷倒闭了。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看到题主的问题和与之相对应的镜像问题,我们认为其实这两个问题应该合并作答。
因为客观来讲,商业模式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本质还是由于不同国家之间地理、人文、资本环境的差异所造成的,其间还衍生出一些产业发展次序和程度的影响。不同商业模式在文化场域中的区隔是相互的,并且不可避免。此外,时代的发展也在分分钟让这个命题产生反转。
因此,无论是单纯说在发达国家行得通在中国一定行不通还是反之,都有失公允。
在此,我们谨基于通过分析大量行业、项目所得出的认知,并针对这个题目提出我们的思考。
首先,针对前面几位高票的题主答案,我们做出一些基于自身经验的思辨。
1、“国民素质”导致的模式差异
美国、日本的退货服务做得近乎完美,而在中国目前的环境中还不可行,其中的确牵扯到“国民素质”这个问题。但是,我们还是相信,“国民素质”只是一个阶段性的变量。
其一,很多东西或许不能完全“赖”国民性。比如,车少人也少的美国社会秩序要比中国好很多,但在人满为患的奥特莱斯购物中心区行车也照样不等行人,当地也有类似“协警”的治安维持职能的人员存在。故而,国民性的背后,也有制度、环境的身影。至少与“人种”绝无关系。
其二,国民素质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可以被不断推演、进步的。比如,当年中国超市里刚出现“试吃”时,很多人觉得这种免费的新生事物简直不可思议,有些人甚至真的每天去“试吃区”蹭吃蹭喝。随着人们对“试吃”习以为常,它的功能性也越来越回归其设计的初衷,现在在公共场合大肆进行试吃体验的人着实已经不多了。这就像海尔当年在厂区内赫然挂出的“禁止随地大小便”和“禁止偷盗厂区零件”标语,至今已被历史封印一样。同理,当下的共享单车说不定就是又一个全面提升国民素质的档口,经历过各种事故、舆论的洗礼,以及进一步的车辆投放和便利性提升之后,用户教育进一步深入;当人们共享单车模式内化为用户使用习惯,秩序性和自律性都会相应提高。在各种禁令、付费推助下的国民版权意识走高,便可作为例证。
2、固有商业传统差异下的模式差异
借着前面答主的观点来说,对应着有线电视付费传统的netflix,虽然中国基本采用免费广告的传统,但是并不能因此说明这样的模式就是落后的。况且如今中国的视频付费也已经做得风生水起,比如腾讯、爱奇艺等,相信今后针对规模化付费的商业模式也会兴起,这是一个时间问题。
再比如看似与东方文化有区隔,主打陌生人之间建立信任感的“Airbnb”模式如今也已经在中国布局,本土的“小猪短租”也做得相当不错。可以说在这种模式的用户中,至少有一部分一线城市的精准用户是一定没问题的。
“中产-白领-均富”的社会演进观点,也同样可以作为国民性不断推进优化的构想,只不过时间上,我们还是乐观的认为会比预判的更为迅捷。
3、文化选择差异导致的模式差异
比如,美国都是住大别墅,而中国则多小型公寓,香港作为经济发达型都市,港民的居住区不乏逼仄的“小格子间”。在不否认大别墅好的前提之下,大家口中“好山好水好无聊”还是“好吵好乱好热闹”的文化选择也在实际生活中存在着;见诸商业,有些东西不是撵不上,而是根本不需要去撵。
在当下的商业环境中,不仅会出现如题中所述的发达国家商业模式移植到中国受阻,还有在中国日益风生水起的互联网潮流中诞生的商业模式,在发达国家会跑不动的情况;戏剧性的是,后一种情况仿佛正在变得更为明显。
就这个情况先举几个例子。
1、 物流
物流行业的本质是每个人愿意为送货上门所付出的成本,以及物流工人的工作效率和赚取利润之间的配比;其在中国的水土下发育的明显比美国好很多,这根本上是由中美城市的“格局”所决定的。
美国地广人稀,居民大都集中于郊外且习惯于驱车进出城市,在这种生态下发展物流的成本很高。反观中国,就拿北京来说,人口稠密、生活节奏快,多数富庶人口堆在四环以内,中国,一个普通的快递员一天收到几十单订单是没什么大问题的。更不要说中国劳动力成本在逐年上涨的情况下依旧低于美国,如此导致了物流行业只有在中国现阶段的经济模式中才非常成立。
2、 单车
单车同理,中国很流行,美国搞不了。
中国有大量的小型城市,其中很多都是“5公里乘以5公里”的地界,在这种城市规模之下,自行车几乎是最理想的交通工具。而在“大农村”明显多于“大都市”的美国城市地理背景中,使用自行车简直不能想象。
3、电商
日本是亚洲国家人口密度较高的代表,在日本,居民的生活非常便利,遍地都是“711”“全家”那样的小商超、便利店,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因为先行发展起来的便利店满足了大部分的需求,并且发展多年后当地的居民已经形成购买习惯,所以电商的发展潜能就削弱了大半。
而在中国,尤其是在很多相对闭塞的三四线城市,其中的居民平时根本没有机会接触到太多东西,于是不断下沉蔓延的电商,便逐渐成为一条非常重要的商品渠道。
4、移动支付
中国的移动支付可以说遥遥领先于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具有非常明显的后发优势。
其中一个原因是因为信用卡这种替代性的金融工具在中国的占有率迟迟上不去,而手机又在短时间之内高效普及,加之网络设施的基础条件建设的非常不错,为移动支付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最后再补充一个小例子——印度(虽然不是发达国家),其国内面临比较复杂的语言问题。不同于很多人的认知,整体印度国内会英语的人口并不多,连作为除英语之外另一种官方通行的本地语言“印地语”会的人也没有很多,这就导致了在当地做一个好用的app至少要兼容10种语言才能覆盖多数印度人的情况;而相反,国内的各种APP发展的势头都很猛烈。
所以由此也可见,很多东西都会随着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开放程度而产生由量到质的改变,模式之间的差异会缩小,更会反转。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国外:好好做一个产品,然后卖产品赚钱
国内:好好做一个产品免费,烧钱买来一堆用户,然后卖广告赚钱
-------------------------------------------------抖机灵分割线--------------------------------------------------
竟然有那么多亲点赞,好惶恐。举几个栗子吧
内容制作方面:
我有个朋友在俄罗斯,找了一帮好莱坞的团队,拍1分钟的短视频来教新父母怎么教育孩子。
在国外的运作思路都是:开发一个网站,把视频放上去,收会员费,交了钱可以看视频。现金流很不错
今年底想进入中国,被小米、阿里等巨头轮着约谈了一次。
思路变成了:把视频放到一个网站上,单集刷出100万的点击量,然后视频前后贴片卖广告,同时招商冠名植入赚钱。
互联网方面:
移动互联网方面这样的例子真的太多太多了,随便举出来一个都是。印象笔记和有道云;杀毒软件领域等等。大家都在指着用户聚集起来之后,流量变现获得现金流。
---------------------------------------回复评论中的互联网问题---------------------------------------------
我并不是想抨击“第三方付费”的商业模式,羊毛可以出在猪身上,让狗付钱。
但是,让观众付费和让企业主付费是有区别的,在项目的设计和运营上所考量的点完全不同。
您提到“google”掀起的流量变现的开端。区别也恰恰在此,公众很难为“搜索”这一行为付费(因为消费结果的不确定性),而大型商家却非常希望能够通过搜索引擎,把流量带到自己这里,因此由商家付费的逻辑得以建立。
但是试想,如果MOOC平台上的所有课程(假设其不是公益行为),都以企业冠名,产品植入,花式口播的形式来获得经费支持。及时基于现有的巨大流量,这样的商业逻辑存在问题。
中国互联网对内容版权至今是轻视的,如果现在没有对音乐版权进行限制,大家还是会觉得免费听歌是无比正当的。
当然,现在某些APP还是在自己烧钱把版权买回来,免费给用户听,以期通过其他的形式从商家身上把钱赚回来。但是比如在澳洲,平台运营商就不会如此尴尬——我花钱买回来的,你要听你就花钱买走。
这即是为了回应评论中提到的“收费观看等同于传统卖光盘”。
(稍后再补充)
匿名用户

匿名用户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据说,苹果刚进来的时候店里的手机可以打越洋电话的,然后就....
匿名用户

匿名用户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看到大家都在说亚马逊什么的被国人给玩坏了,不由的想起小时候一件事
大约是初中吧,去超市买牙膏,把一盒三十多的牙膏和十多块牙膏换了下盒子,然后花十多块钱买了个三十多的牙膏,回到家感觉自己占了便宜,跟老爸炫耀。。。
然后。。大家应该猜到了,被一顿打啊,这可是真打,那大耳光子啪啪的,记忆犹新。然后拉着我到人家超市赔礼道歉。回来站墙角站了一个多小时。
现在想想,自己都想抽当时的自己。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看着醉人的评论,也难怪了。

有些人只关注正版课程售卖几百几千,买不起买不起。

却不关注我原答案 说“分分钟就被录屏下来放淘宝上一块钱卖掉” 这种行为。

法拉利500万,我们买不起,就不买,不会偷来放淘宝上500块卖。

依云20一瓶,所以就要偷来喝?旁边有2块的百岁山。

在线课程5000块,买不起,就别看,就自学,也别偷来卖。

软件一样,买不起,就别买别用,用盗版了就悄悄用,别咋咋呼呼地一边用一边骂人家资本家黑心。

知识产权也是商品,你穷、你舍不得、你必须要用都不是借口。

要,就买,天经地义。
贵,别买,天经地义。
盗,保持缄默就行了。

买卖自由,没人往你脖子上架刀,你也别断人财路。

我见过插件作者因为盗版没有销量,人到六旬财务状况堪忧,罹患重症没有办法支撑良好的医护条件,一年前离世了。

他的插件,现在淘宝上一块钱还在卖。

我想,这卖的是人血馒头吧?



========以下原答案===========

在线教育

几百几千的课程,分分钟就被录屏下来放淘宝上一块钱卖掉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最经典的莫过于安利了。


————————————————————
安利的销售途径是直销,在国外实施退换制度,使用后可以更换,为了开拓市场,不满意只要剩一点都可以换,这一点有知友在评论里补充了,现在填上来,在北美占据很大份额。

而来到中国之后,不是传销胜似传销。呵呵。

关于直销的解释,觉得@牛继业答主所说的商场放置爱心伞然后被老人全部顺走或许能说明,也许侧重不同,但这个例子已经能表达出我的心声了。



这个例子就是道德契约被破坏的生活版,安利在中国的转型就是个例子。

诸位,你们听说过安利吗?

另外说明,利益无关。

要回复问题请先登录注册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bp, 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