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贷款用途是否有核实的必要? - 诺米粒 - 2024最新贷款口子论坛
登录 or

消费贷款用途是否有核实的必要?

题注目前供职于一家城商行总行,负责审批后的品控管理,在做贷款抽检的时候,发现某家分行近两个月有一个亿左右的消费贷款,用途为购买珠宝,单笔金额在三百万左右。从部分贷款的贷款用途凭证来看,漏洞百出,真实性不足。题主清楚客户第一还款来源的真实性的核实比较重要,但是贷款用途的核实是做到表面合规呢?还是要求真实具体的贷款用途?现在资产质量控制的压力比较大,有些担心贷款资金流向无法控制后,产生一些其他的风险隐患。
已邀请:
匿名用户

匿名用户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谢邀。

零售贷款资料造假一直是银行贷款审批遇到的“老大难”问题,因为在个人贷款领域一直以来中介横行,加之零售贷款在我国坏账率一直不高,第二还款来源又充足,信贷审批和风控都下意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信审里有一个老话叫“操作风险引发信用风险”,也就是说尽职调查中材料真实性合理性的材料审核。很多人觉得贷款用途并不直接引发信用风险,所以可以接受“形式上合规”。但是,逆向思考下:

(1)既然客户在贷款用途上造假,凭什么你相信他在第一还款来源提供的材料是可信的呢(银行流水,所得税单)?客户更有可能提供虚假的还款能力证明。
(2)客户更有可能隐瞒了民间借贷、债务、司法诉讼、商业纠纷等,个人信用报告里查不到的信息。
(3)客户更有可能更低的还款意愿,在发生逾期的时候不配合债权人,催收难度加大。
(4)内外部人勾结导致舞弊的可能性更大,道德风险和合规风险非常高。一般能够抓到的消费贷造假几乎都是“窝案”,表现为贷款类型,贷款金额,抵押物分布,用途,抵押物评估机构,借款人身份证前6位数字,经办客户经理,放款日期和发生逾期日期高度重合的情况。

wong 白米Ⅰ级

赞同来自:

谢邀。
消费贷款珠宝玉器用途是一类典型的贷款挪用套路,中介可以提供全套的照片、合同、鉴定书PS模板,借款人可以根据额度需求尽情发挥——我们就曾看到过购买“和田玉翡翠手镯”的申请。。。
至于套贷的后果,首先是用途缺乏监管易进入高风险——补充企业经营或变向首付贷已是最安全的流向,进入股市投资、偿还高利贷、乃至赌资、毒资,业务风险不言而喻;更讨厌的一点在于借款人自身往往没有完备的造假水平,所以此类业务一定涉及一家乃至多家中介、包括银行分支机构的内外勾结,极易形成系统性风险。
答一赠一的补充一下个人对此类业务的掌控原则——通过强担保实现风险转嫁,或“原则上”止贷。作为一个曾经的零售客户经理,我深知中介的毫无底线,也很清楚他们敢给银行经手人员远超其收入的提成。不加严控,风险可能就是100%。
以上。

Robin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首先,你是总行,要有总行思维,考虑问题的时候不光是微观方面,还要一定程度上去考虑总体的控制,能做到前面一步的人很多,能解决后面一步的人不多,总体的控制说白了就是,如何去打补丁,如何去控制不再发生!
其次,个人消费类贷款系统自动审批化是未来的趋势,要从两个维度(客群和产品)去设计业务和风险管理!
然后,从你说的多个客户购买珠宝这一类事情,可以果断判断是有预谋的,有计划的群体骗贷,出问题得环节可能是客户经理帮助客户编用途,可能是中介公司帮客户伪造等等,你要懂业务,知道问题在哪里,才能去查漏补缺。
最后,做好做全你的监控模型,从风险角度改进业务设计,加大检查频率,加强机构问责管理!
我相信题主是总行员工,一定看懂了。

王百川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谢邀,本人某股份制银行个贷客户经理。

简短回答。一、应该有中介参与;二、建议排查操作风险;三、无法收回建议增强风险缓释。贷款资金的流向,在某种意义上,甚至要比担保方式更加重要。

在某n线城市里面,顶账弄回来一堆房子,买卖房产无法出手,没有那么大成交量,房主、中介、银行客户经理,一起琢磨,贷了款,去做“项目”,资金流向可疑,赔了钱如何偿还?

希望能够帮到题主,如有不当之处或侵犯之处,还请指正。

谈萌萌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不请自来,说说自己的想法。先就事论事,再略微展开。

首先,题主作为总行层面的一级官员,在检查中遇上这一个亿的消费贷款,且每笔都在三百万左右。。以我的角度来看,这已经可以说是明目张胆的借户贷款了——我完全不相信这30几个人会自发的在同一时期向同一家分行发起金额几乎相同的贷款申请,而且居然都通过了。基层客户经理知情,基层领导肯定也知情,但之所以还这么,十有八九就是风险可控,但传统规则不允许。所以我认为从总行层面,尤其是风险把控部门的角度来看,与其斤斤计较这些贷款是不是符合什么陈腐的合规制度,倒不如讲究一下实质重于形式,看看这一个亿究竟去哪了,然后根据它的真实情况展开风险评价。 举个例子:假设这一个亿进房地产了,那就不仿让分行对这个房地产项目展开调查,然后就该项目作出评价,哪些是优势,哪些是阻碍本行正面融资的问题,哪些是本行的收益,一一陈情利害。我的建议是,只要有一点说不清楚,就必须汇报领导彻查此事。

再回归主题,消费贷款用途究竟重要不重要。作为一家城商行,盈利才是关键。表面的合规很重要,但盈利同样不能忽视。也是老生常谈了,小额消费贷款的风险实际是很低的。以我行为例,从2013年起就对30万元以下的个人贷款(包括经营性和消费性)采取无需用途证明的措施,至今没出过什么事,且对本行的品牌建设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希望能给题主带来一些启发和帮助。

以上。

行溅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个人而言对提主说到的情况 两个月有一个亿左右的消费贷款,用途为购买珠宝,单笔金额在三百万左右
这样的操作模式感到略震惊 毕竟 时间短 金额大,这显然是人为化 批量化的结果,说句不好听的,经营条线的合规意识极差,个人感觉其中也会暗藏一定的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
作为总行层面,需要尽可能引导做真实的业务。否则下面就默认编造用途就是总行默许的,今后信贷业务中会更加有恃无恐。这样的后果,最后很可能就是很难掌握判断真正的信贷风险情况,同时也可能滋生操作风险道德风险。

这把难了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作为奋战在一线的老油条,零售对公都做过目前负责对公条线。


要说贷款用途,其实90%业务的购销合同是为了做而做的,不分零售对公,讲难听点就是虚假贸易背景。但是材料要合规,该有发票的要有发票,交易对手要合理(太明显的关联企业就别弄了)。对于放款的用途审查就仅此而已,放款审查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真要严格到每比业务都是真真实实的交易那业务真的别做了。

关键是审查企业/个人主体的实力,以及还款能力这是最重要的。

还有个行业里公开的秘密,信用卡套现,还款没问题卡部其实是希望你套现的(提用率高才有钱赚)。

题主提到的贷款有个大问题,交易背景是珠宝、奢侈品,这类贸易背景的我们行是明令禁止的。其他可以打擦边球但是风险边界是碰不得的。

Eric Xu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大额消费贷的真实用途有4种,一是个人经营,但按通常的经营贷款贷不到款,原因是银行产品政策和市场脱节。二是投资,买高定价理财等,打新股,投定增等,原因是监管政策与市场脱节,三是临时周转,用来过桥贷款,赎楼贷款等,原因是产品与政策与市场脱节,四是买房子,用来付首付,或绕过限贷政策

A异长症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十个有9个半都没按规定使用。

小微金融之路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这种消费类的贷款在投向上应当有所控制,并且额度过大。

李永庆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过去和银行的朋友讨论过线上个人信贷和传统线下个人信贷的优劣,很多银行做小额几万块的信用贷款的时候依然要求提供各种纸质材料,借款人面签,算一算当中的操作成本,就明白这样操作在业绩压力下必然会导致信贷经理去找各种不靠谱的中介,是不是包装材料也管不了那么多了。

所以纸质的材料都可以作假,甚至银行的信贷经理也避讳这一点,在海量的小额信贷业务压力下,银行也只能做到部分抽查。而线上信贷依靠多维度不可作假的数据结合量化风控系统从理论上能够避免操作风险,减少运营成本。当然是否有效还取决于数据是否充分已经系统是否完善,有机构做的好也有做的不好的,从大的趋势上来看,做到小额信贷线上化的机构会体现出更强的竞争优势和盈利能力。

曹 悦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毫无疑问就是有问题的,但行有行规,银行为了赚钱就是会睁一眼闭一眼,这其中尺寸把握也不是我等人等可以拿捏的。
一捅娄子捅出来万万千,向上级汇报,作好记录,你免责即可。
升斗小民,审时度势,趋利避害。
这样说法好像和道德准则有违背。没办法,要么一起黑,要么离开。

大犀牛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四线小县城专职消费贷款客户经理来答。前面各种大咖的回答并未给出实际的答案,本人理解,狭义消费贷款用途为装修购车买车位及大额耐用消费品不含房贷,实际用途合规不到一成。直接回答题主问题吧,信用类的,关注交叉验证,把客户直接起底儿,有抵质押品的,抵押率放低,这是两点核心。消费用途凭证就是上坟烧报纸糊弄鬼的,鬼是谁,你们懂........

李斌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金融理论里有不核实用途的说法。但是实践中呢,在核实用途过程中确实能发现重大风险隐患。所以很多机构舍不得放弃核实用途这个环节。

Lawrence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银行信贷部门工作几年以后的一个体验,经营性贷款或项目贷款意味着银行与企业或个人的一种合作,贷款用途意味着合作方关于资金流向的关注。而个人消费类贷款却是由于银行利润往往是后置的,需要考察消费是否理性,本金是否安全,利息收入是否有保证。虽然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对于个人消费贷款用途的核实难度以及所花费成本较大,但对于降低贷款风险而言还是有必要的。

王大锤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你们太低估银行的商业水平了!!!

银行本质是企业,要赚钱,做一个30到50万的个人贷款,不管什么用途,这一笔贷款银行赚的利润和信贷人员的绩效收益是少的可怜的,怎么可能会去调查真实用途。个贷就是做大基数,靠强抵押,低违约率赚钱。
在激烈市场竞争下,银行一定会采取最平衡,最务实的放贷政策。
还有现在各大银行推出各种网络自助贷或预审批一定额度,不要求提供用途证明的贷款产品。这就是顺应市场竞争、利润目标、风险控制的平衡结果。

王檬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实务中,我的原则是:奢侈品消费一律不做,即使是很优质的客户也不做。

当然,题主遇到的问题不是奢饰品贷款,这个问题大概有两种常见可能1、客户经理(甚至加审查审批)道德风险。2,客户真实贷款用途(或客户其他条件)达不到银行所需要求,客户经理迫于投放任务,帮有一定还款能力的客户伪造贷款用途,方便审批。

徐小包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几百万的个人消费贷款用途百分之九五都是假的,题主想想是不是? 大额个人消费贷是有天生缺陷的产品,但是不用说您二线城市城商行,各大银行都在做。不做的话,利润指标还要不要?二三线城市总行的话,关注一下本城都房地产吧,万一下行的话抵押物就。。。

freeman ECS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真实贷款用途肯定有核实的必要,要不然钱流向哪里也不知道,扔水里好歹也有个水花啊,如果贷款用途与真实用途不一致,必然包含着:1.有实体企业的。实体企业过度贷款,负债率高企,或者实体根本没有足够现金流2.没有实体企业,必然包含着用途非法或有投机之嫌,第一还款来源存疑。
连续买珠宝200-300万,这个也太假了,客户经理职责道德也太没节操了,骗也多几个角度啊,肯定要查。再说买得起200-300珠宝的人。有贷款的必要吗,消费品又不能抵税,请给我个贷款的理由啊啊啊啊

刀客特鹿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你朋友问你借钱的时候,你从来不问一声干嘛用的?

要回复问题请先登录注册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bp, 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