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感觉英国最让人不解的是什么? - 诺米粒 - 2024最新贷款口子论坛
登录 or

你感觉英国最让人不解的是什么?

已邀请: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作为英国土著,看到这么多《英国文化之谜》被知友们发觉。。。还抱怨讽刺我们英国,好难过啊。。。。必须站出来好好洗地,一一回应。至少得补充解释一些背后原理吧。

[h1]1)水龙头的问题[/h1]
首先要理解;“冷水头” 是用来喝的。就算是偏僻乡村,冷水管是直接连到地下水网的,被消毒处理过的,非常干净安全。
90%的英国土著家庭,平时喝的便宜饮料,大多都是超市里买的某种浓缩果汁或某种碎粉,然后杯子里放一点点,泡这种冰水之后,直接可以喝了。很多孩子天天都会喝到这样的东西,因为没有太多别的选择(去城市买果汁可乐什么的都太麻烦了,或者太贵)。有时候家里实在没有饮料,也直接喝这种冰水,用杯子接了就可以喝了。
我们父辈爷爷辈也是这样,早就习惯的,所以大家都觉得特别正常。英国人这样喝冰水有接近100年的历史,英国人也没有因此变得生病、身残、退化之类的。虽然英国人普遍都有点神经病,但应该不是跟水有关的。
所以,经常看到一些外国人到英国来,然后他们不敢直接喝冷水龙头的那些水,也不想喝用这种水冷泡的东西,我们会觉得好奇怪啊。也觉得很委屈,为什么不直接喝呀? 反过来,我在中国,经常有人阻止我去喝龙头出来的水,让我出去买一瓶一瓶的矿泉水,其实也挺麻烦的。
但是,“热水头”是用来洗东西的。跟洗澡的水一样,属于另外一个系统。一般是从屋顶Attic那边的Water Tank(大水桶)流下来的。很多老房子里面,Water Tank连盖子都没有。如果你上去看一眼,会发现桶的边上和水面上就是各种绿黄菌油(或者锈),还有小虫子,死虫子。所以这种水,虽然最初也来自地下水网,但是放久了,就算被filter了(看起来不脏),还是绝对不能直接喝。
很小的时候,我有一次喝热龙头的水,被我爸爸看到了。打我骂我,然后带我上楼去看了。说这个是Spider Tank(蜘蛛桶),很脏,千万不能喝 Spider Water(蜘蛛水)。以后只有冰的水那个水龙头才可以喝。其实,蜘蛛水本来是常温的,不冷也不热。只是大部分情况下,会经过boiler(热水器),然后能用来洗澡、洗脸、洗手(如果热水器没开什么的,热龙头出来的就是常温的水,一点都没消过毒)。冷龙头的自来水是不会通过大水桶积累和热水器的,很新鲜,所以才有那个冰冰的温度。
至于两个龙头为什么不能组合在一起;主要是两种系统的水管不同。就算能做成单个龙头,也不希望自来水跟蜘蛛水混在一起;不希望它们经过同一个水管或同一个龙头。如果那样,很多人反而不敢喝自来水,会感觉已经被蜘蛛水污染到了。现在比较新建的房子,也可能有一体龙头的,但是很多人还是害怕喝不习惯。可能都是有历史原因的吧,因为英国的自来水体系发展得比较早,导致部分文化和设计难以改进。
说实话,英国人用水池子洗脸洗手刷牙,一般也是用冰的干净的自来水。这也是一种习惯吧。也很少真的把冰水和蜘蛛水混在一起来用的。
如果一定要这样操作,会让手高频率在左右龙头之间摇来摇去,试图把冷水和热水混在一起。这动作一般会被讽刺叫做“tap dancing”(龙头舞)。属于典型的外国人行为之一,会显得比较二吧。

[h1]2)关于 sorry 的用法[/h1]
英国人平均一天说20-30句sorry。其实这也是比较可爱的一种文化。我到中国,也会习惯这样说,因为很难改掉这个习惯。是从小被灌输洗脑进去的。无论家里还是外面,如果小孩一件小事忘了讲sorry,父母会直接当场骂,让孩子非常尴尬丢脸。
其实,英国的“sorry”不应该每次都理解为“对不起” 和 ”不好意思“。还有很多神妙用法:
  • 很无聊的意外小事,可能跟两个人都无关,但是两个人都有点小惊讶。这种情况下都会说句sorry。意思相当于 “晕”、“哇”、“哎呀”、“怎么回事”,表示你知道不是他们的错。
  • 别人本来在跟你一起做事情,然后你突然浪费了对方的时间。就算只耽误了那么几秒钟,比如找不到东西,没解释清楚,固定社交程序走歪了,等等;也要跟人家主动说sorry。或者你有预感别人可能要等你,也要说。意思相当于:“等一下”、“耐心一下"、”咱们忍一下“
  • 别人在认真做他们自己的事情,然后你要打扰他们说话,或者在他们边上做些可能影响到人家专注力的事。特别是挡住他们视线或放大声音的情况下。要提前说sorry。网上交流也会这样;一旦怕别人会被吵到/被刺激到,然后以sorry为开头。意思相当于:”打扰一下“、”麻烦一下“、”不用管我“。(好像中国不太讲究这种;比如服务员可以随便插断客人饭桌上交流)
  • 有时候,你必须与别人说话,但他们一直没有发现,也要说sorry。或许你已经等了好久了,很烦躁,但是也得用这种客气方式提醒人家。意思相当于:”我来插话/打断“,”我来了“,”我走了“,”你忙吗?“。也有时候还很passive aggressive,其实是想让别人反省;有 “够了”、”你话太多了!“,”受不了了!“ 这类意思。要看表情语气。
  • 你准备说一句讽刺别人的话,如果是陌生人,还不熟,前面要补个sorry。目标是:如果他当真了,或者他居然心里受伤了,你在别人面前已经给自己准备了一个台阶下去。反驳别人之前也要加。相当于:”恕我直言“、”请包容一下“
  • 还有就是别人生活上(或工作上)发生不幸的事情、失败的事情、郁闷的事情,也要这样跟别人说。相当于:“同情你”,“可以理解”、“我也有罪”、“我知错”、等等。也可能是替别人道歉的意思。(这种对话,如果是自己比较难过,可能也得说很多次,怕自己讲话太无聊太尴尬,但也可以有”求同情“、”求关注“的意思)
  • 没有听清别人说了什么,没有听懂,要说sorry。“再说一遍”
  • 听清楚了听懂了,但是认为别人太过分了不应该讲,也要说sorry。“你干嘛?”、“有病啊!”
  • 别人已经跟你说sorry了,看情况吧。一般情况,除非你真觉得是他们有问题,都得主动直接回一句sorry,跟他们一样,表示自己也有问题。达到一种“我们都有问题”或者”我们都没责任“的公认。否则别人会觉得你很有意见,心里会很不舒服的。
  • 迟到了要说sorry,早到了也要说sorry,时间太准了也要sorry。因此工作场合,sorry特别频繁。回邮件太快,或者下班时间(e.g.周末)回邮件,也要用sorry开头。老板说sorry的频率会比所有人都高的。
  • 让别人做一件他们不习惯或不想做的事情,或者新的事情,也要sorry。表示负罪感。
  • 咳嗽、打喷嚏、放屁、等等,也要sorry。
  • 跟别人一起玩,看手机要说sorry。接电话要跟大家说sorry。
  • 撞到别人要sorry,被别人撞到也要sorry。撞到任何物品也要说sorry,万一属于某个人。大街上撞墙,也要跟墙说sorry,因为周围可能还有人看到(这里不仅限于墙)。
  • 不小心看到陌生人的眼睛,对视了,要sorry。问陌生人任何东西,都得多说几次sorry。陌生人问你话,然后你不知道,或者没有,也需要sorry。
  • 生病要sorry。
  • 让别人先走,帮人开门,或者让座,也要sorry(表示很抱歉没有更早发现)。
  • 喝酒喝得太少要sorry。喝太多了也要sorry。
  • 听不懂别人的玩笑,或者别人听不懂你的玩笑,都要sorry。
  • 天气太差了,所有人都要互相sorry。
  • 考试分数太低,或者太高,都得sorry。
  • 约会和做爱方面,各种场合,两方到处反复说sorry,很难解释,也列不完。
Anyway, 大家大概能感受到英国人活在一个怎样的意识形态里面。从小被父母折磨成这样每天要学会说sorry的。真的很难改。

[h1]3)关于英国喝酒[/h1]看到很多答主比较误解英国人的喝酒文化(以及娱乐文化)。
对于90%的英国人来说,夜生活核心在于到家里玩。目标是把所有人拉到自己家里做客。在酒吧(pub)喝酒都是非常次要的事情;属于玩耍准备阶段。
英国人很喜欢炫耀自己的家,还有自己的花园(所以BBQ文化也非常重要)。每个人都希望能够拉所有人到自己家里来,做host。这样会觉得很自豪。到了之后,每个客人都要夸host这方面那方面多好,多厉害。全部饮食什么的,由这个host来安排。然后真正喝高了之后,开始进入熟悉阶段,开始随便讽刺随便分享尴尬故事。如果能走到这一步,一直留到半夜或第二天早上,这才算是真正融入到了这个人的圈子(甚至算是组成了一个新圈子)。走到了互相认可接受的地步。
这种英国文化,是从大学开始的。那时候,每个人都希望把一帮同学拉到自己宿舍。白天很正经的人,到晚上就都有这种想法了。玩得越high越疯狂,表示大家越是放松信任这位host。每个人至少要保持一定的host频率,比如一个月一次,否则会很丢脸。我不知道其它欧美国家是不是这样,反正英国人特别讲究这个host文化。更早,可能是从初中高中开始的,经常搞sleepover party等等。
一般情况;晚上6-10点时大家还不放松,甚至还不熟悉认识的阶段。所以选择在外面碰面喝酒。每次要有个特殊理由,比如某人认识到了几个新的同事同学,想介绍。否则大家干脆安排在某人家里玩,没必要出来。
这个准备阶段,你说大家都在尴聊,其实并不是。这些对话背后有许多隐藏的规则。大家都在试探谁最聊得来,谁最好玩,谁最牛啊,等等。每个人纠结等待邀请大家来自己家里玩的机会。可是英国人很害怕被拒绝,所以会弄得超级委婉。但并不尴尬。主要是觉得这个阶段没必要聊得太认真。什么时候发现某些人愿意站出来做host,(虽然不会明说),大家开始分成不同的小组,然后开始竞争谁能够拉所有人到自己家里去。各种试探和恶搞,其实还蛮有趣的。到那时候,你可能已经走掉了,所以不知道下面到别人家里玩的方式。自然就有所误解英国文化,有点可惜。
然后像你觉得英国人都在尽一切方法把自己赶紧灌醉。有一定的道理,因为这点确实跟中国不一样。英国人不会强迫别人喝酒。英国人的态度可能是宁愿把自己灌醉也不要逼着别人灌醉。但是你要知道,是每个人都有压力买一轮酒。如果是别人买的一轮,自己还没买过,会很有压力;要赶紧喝掉,主要为了抢着下一轮去买酒。在这种情况下,别人已经喝了三四杯,然后你还在慢慢喝一杯果汁,其实是比较不礼貌的。
英国人是不是更能喝,我不好判断啊。但是大家脑子里想的事情和目标,可能比外国旁观者要复杂得多。而且他们真不觉得尴尬;只是文化大大限制了他们跟陌生人交流的范围。其实他们心里都想赶紧玩到下一个特别放松自然的地步。也就是到别人家里去玩。
英国没有KTV这种东西,也是事实。可能玩法不同而已。到朋友家里之后,还是有很多人唱歌跳舞什么的。而且各种喝酒游戏、说话游戏、打牌游戏、桌游、也都会有的。(我看到一篇文章问英国人干嘛不玩狼人杀;我就懵逼了---这种杀人游戏本来就起源于西方。经常有人在玩;读大学的时候,很多同学都在宿舍里玩这些)。还有很多游戏在中国是没有的。要看不同性格、不同行业、不同阶层的人,因为都不一样。但是大家都很喜欢到家里之后,然后玩得很丰富。
总结一下。我感觉主要问题是英国人不喜欢在外面随便玩。觉得外面眼睛耳朵太多。在熟人和准熟人面前,才能玩得比较放松。也可能就是没有这种意识,所以一直没有发展出这样外面玩耍的文化工具。(其实也有;伦敦还有很多选择的,但是很多人不太愿意去的)
我也不是这喝酒方面的什么专家。只能说一些个人经验发现。因为接触到了很多不同类型的英国夜生活,然后都在某人家里才好玩;所以感觉都不太符合你们的这种描述。之前我们公司,大概每周三次都有组织去pub喝酒,去接触另一个同行的团队,或者我们其中一人的某些朋友。然后最优的结局都是到某人家里玩到很晚。因为每次都有三四个认识的人,所以不太会感到什么尴尬。对于不太喜欢喝酒(或者早睡觉)的中国人来说,可能是真的很难融入进去的。如果在华人比例较少的大学留学,可能会更容易理解吧。
(本来想写更多英国pub的特点文化因素,但是已经很啰嗦了。以后再专写一篇吧)


[h1]4)关于住宿[/h1]看到有答案说英国把穷人都逼到公寓和高楼、市中心和海边。这一点也可能有些误解吧?
鄙视高楼公寓这一点是真的。从50年代开始,高建筑都是政府保障房。市政府送给失业人住的。因为这样造起来更便宜划算。那时候,住在市中心密集的房子,跟上下左右住在同一个小房型,没有花园,是一件非常屈辱的事情。经常有人因此得抑郁症然后自杀的新闻。
虽然现在已经不是这样了(伦敦开始有不少高级天价的高楼),不过超多老年人还是有这种老思维的。在他们眼里,宁愿住在偏远二手三手的独立别墅老房子,也不能住到市中心那种高楼房子。我反而一直喜欢选择住在市中心那种新的高楼,所以经常被父母鄙视讽刺。
对于一般英国人来讲(除伦敦外),无论租还是买,也都不介意住在老房子。甚至会觉得房子越老越骄傲。有几百年历史的房子,价格都超高。有自己的房型,有自己的故事,跟别人不一样,然后为此很骄傲。无论父母有没有补助什么首付,也都有保留这种思维。为什么?因为几百年以来,很多人都是自己造自己选的房子,很不习惯住在别人规划出来的楼里。说白了,很多英国人不喜欢跟别人一样,显得自己很不特别。
至于市内市外,也没那么简单吧。。。很多城市市中心的别墅都无敌昂贵。并不是别人不想要,而是实在太贵了。所以绝大部分”中产“会选择一个离市中心很远的别墅,也不愿意住在市中心小房子。欧美都这样吧。也有一些很有钱的人故意选择住在野外,因为他们可以把一块地完整买下来,然后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设计建造豪宅。
住在野外当然更便宜。舍不得住在野外可能是因为工作压力大,每天都得到市中心上班,交通费用和交通时间价值太高,所以只能这样。不是市中心没有富豪土豪,而是他们有更多选择空间。大部分比较穷的人工作方面不够自由,只能这样群占领市中心密集住宿区域。
海边那一点说法,也不是很信。海边房子明显比其他房子更贵。超明显。好几百年前的英国人会害怕住在海边,因为海盗。但是现在已经不会这样了。有点无语。

[h1]5)关于雨伞[/h1]额,我承认:下雨的时候我从来都不考虑带雨伞。都是直接淋雨算了。而且还觉得很爽。
这可能也是从小被灌输的东西。学校里,无论如何,都必须每天下午进行橄榄球、足球、滚球、英式棒球、等等。如果下雨就不干了,也太搞笑了吧。小时候,我爸每周末都拉我们去hiking(爬山),也从来不在意什么不下雨。
自己这十多年,偶尔在中国爬山,即使下雨了,我也会去的。如果带伞,那都是因为女朋友或其他朋友。有时候很难理解中国人为啥那么怕雨。
还有就是:英国人冬天可以穿一层很薄的衣服。夏天可以穿很厚的衣服。地铁里那么闷热,也无法意识到。我觉得这也都可以联想到小学初中的经验。无论天气如何都要穿那种固定的服装。我能想起小时候特别冷和特别热的各种经历,但是很少会去想换衣服的事情。
核心原因可能是英国天气一直摇摆在5-25度之间。也比较乱。极端气候都是少数例外情况;主要是激动好玩的感觉,没有时间去思考怎么应对或怎么保护自己。如果换做其它国家,冬天一定很冷,夏天一定很热,那可能就会有条条款款的穿着习俗。但是英国没有。
不过吧,说一个英国很不可思议的事:极端气候,所有人都会疯掉的。大于30度,或者低于0度,所有学校会宣布关门,还有很多公司。稍微再严重的话,比如35度以上,-5度以下,或者风度达到了6级;整个国家都会变成紧急抓狂状态。会出现很多非常夸张的新闻。小时候我也很信这一套,因为那时候没怎么出过国。有一次,12岁的时候,一个住校室友是马来西亚人,我跟他说外面简直是台风;然后被他嘲笑得不行了。问我有没有见过真台风?哈哈。如果你经历过40多度和-10度的气候,或者很大的台风飓风,可能会感觉英国新闻超级搞笑的特别大惊小怪,很让人无语的。

[h1]5)关于 fish and chips 炸鱼薯条[/h1]英国家庭每天吃的东西,可能不太符合大家这些想象。不过也肯定跟中国家庭不一样了。
小时候我们家离约克市中心还有40分钟的路程。乡村没有任何商店。最近一个商店也得15分钟车程的样子,也只有鸡蛋牛奶面包几种简单的东西。我们是完全不可能每天去买新鲜肉菜的。
怎么解决?每一两个礼拜去一次市中心大超市sainsburys。买至少600-700镑的东西回来。足够我们八个人吃两周。全部放freezer(冰箱)。其实,很多吃的肉,都是已经冰冻了好久的。偶尔有附近的农场认识我爸,(因为他是负责我们这几个村落的医生),然后他们会给我们带来一些。也偶尔会去买印度外卖、中国外卖(可能一两个礼拜一两次;也要跑很远)。
我们每天吃的东西:
  • 早上是cereal(各种麦片+牛奶+糖),还有toast+果酱。如果我爸爸心情好,他会早起烧一些培根和煎蛋。心情特别好还有更多东西。
  • 午餐,如果在家里,那我只能自己做(爸妈上班)。就是几种当地奶酪+猪肉/鸡肉+番茄/黄瓜。也没有别的。有时候做成三明治。小时候最熟悉的也就这几种东西。猪肉/鸡肉也是处理过搅碎的那种,一片一片细的,没脂肪没骨头。下午可能还有一些酱和小吃(sausage roll, scotch egg, 小sausage,crisps) 之类的。
  • 晚餐,我经常要等爸妈回来,最早八点。一般都是某种pasta配某种肉某种酱。风格样式还挺多的,但都是同样的几种基本原料。有时候也会吃超市冰冻的一片肉 (fish fingers, chicken nuggets),但更多是mince(猪、牛、羊碎肉)。另外也肯定有本地的玉米和土豆。
  • 水果好像不多。好像只有苹果、梨、香蕉、橙子。葡萄、草莓、桃子、樱桃、也会吃,但是比较少。我一直觉得水果和蔬菜只有那么几种。什么西瓜以及各种中国普见的水果,我到中国后才发现。
  • 16岁之前,我从来没吃过带骨头的肉。都是炸过的、碎的、或者片的,salted。我们家里孩子还真不知道肉是从动物身上来的。我到中国后才发现原来肉是带骨头的。在英国也从来没吃过任何除了鳕鱼三文鱼这种吃不到刺的鱼类。也很可能从来没吃过鸭子。
  • 印象当中,还有一些少见的东西;蘑菇(button mushrooms,就那一种),花菜,白菜。不知道有豆子和豆制品,不知道有那么多蔬菜菌菇类型。也不知道动物可以吃。很可怜吧。
所以我们吃fish and chips的时候,还有印度外卖中国外卖的时候,这是一种treat。我跟弟弟妹妹都会特别激动。然后会去点各种各样的主菜配菜。fish and chips是我们每周最等待的一种餐。父母得开车到海边(也是30分钟),这才能买到。
(我不说学校里面的饮食。可能种类选择更多;但主要还是各种土豆、咖喱、披萨、pasta、sausages。一直觉得比家里饮食还有限)
fish and chips店,在海边的几家,其实也有好吃的。里面选择也是有的。炸鳕鱼是重点,但是也有炸扇贝(我不爱吃),炸鱿鱼(我也不爱吃),等等好多海鲜类。对于很多英国人来说,在印度人中国人移民之前,这是唯一的快餐选择。连什么麦当劳,也都离我们距离太远了。”肯德基“等其他西餐外卖,小时候还完全没听说过。也可能那时候比较穷。
到后来,越来越多人移民,开始有很多国家的外卖可以吃。水果蔬菜种类也变多了。部分原因可能还是家里渐渐变得比较富裕了,搬到市中心。
哎,我真不明白这个”汉堡“、”牛排“的说法是从哪里来的?我长大后才吃到了第一次牛排,又不习惯。对于大部分英国孩子,也就这样呀。小时候只知道很少的饮食种类;天天围绕着黄瓜、玉米、番茄、土豆、麦片、奶制品,以及中国人根本没吃过(也买不到)的几种处理过的肉类品种。
好像有点跑题。我想说;fish and chips这种饮食并不是唯一英国人吃的东西。这种小店代表的是古代英国传统村庄唯一的选择,也并不是某种特定的菜。如果你说全都是炸过的,也成,但这一点并不足以解释英国人的饮食世界。如果你换成英国人的思维;中国菜也就是放大蒜放生姜炒起来的米饭或面条。也会觉得中国菜也就那样有限(因为无法体验到中国更多食物种类)。你说中国每个小地方都有自己的特殊菜,其实英国也有这样的文化,只是我们没有那么讲究分析这一套。
在英国乡村生活,去一些当地pub(也是小餐馆的意思,每个村庄都会有),你会发现有好几个好吃又独特的东西可以选。每一个山谷都有自己的奶酪做法,自己的面包做法,自己的酿酒法,等等。只是我们这个年代,到了大城市之后,已经习惯每天吃不同国家的东西。容易丢失老家英国各地做菜文化。
(补充;我应该放些图片。很多人都完全误解了英国人到底在天天吃什么。可能还没试过去吃正宗的。你看一帮人排队去买fish and chips,有想过为什么吗?以后再写吧)

[h1]6)阶层、口音[/h1]英国的阶层文化,应该是这个当代世界上最严重存在的。换句话说,也是最丰富有趣的之一。因为,如果你是从中国人的角度去看英国人的互动和交流,应该会很有趣啊。
我看到有个回答说;英国同一个村庄会有各种各样的口音。是啊。本来就这样。每个村庄上,即使有血统地位较高的人,也会有一些很穷的人。如果用中国人的思维去看待,一个村庄上会有工人阶级、中产阶级、资本阶级。都有。
但是说实话,我们不是这样去分类的。一个阶层,对我们来说,代表的是一个教育水平和文化相同的一群人。很可能,这个家里比我们穷,但是属于跟我们一样的阶级。因为他们三代都是大学毕业的。或者,这个家庭是暴发户土豪,比我们有钱,但是没什么文化教育,照样看不起。这种事情特别复杂,也完全不符合一般金钱物质主义常识。
英国的传统村庄,主要有几个顶层的:当地骑士小贵族及其家属、医生及其家属、圣爷及其家属、pub老板及其家属。再加上一些当地文化较高的教授律师等家属。可能还有个村长家,但一般也是以上这几个人之一。大农场的老板家也是比较重要的,因为有钱,至少有几百万磅,但是还是容易被鄙视(说实话)。剩下的中产阶级占大多数,也就是各种到城里上班的人。他们的孩子,可能跟我们一起上学,也可能不跟我们一起。关系好,但是很难变得特别好;因为他们背后可能还有好几代的穷人背景。然后会有一部分特别穷的人,比如农场工。小时候,我们所有孩子会一起玩,但是长大(12岁左右)渐渐会发现他们跟自己不一样。主要体现在无法沟通聊事情的层面上。
小时候慢慢会发现自己的口音跟他们不一样。也深知永远都无法跟他们交流。不知道从哪里说起?去他们家玩,虽然很多东西还是一样的,但是他们的父母思维严重有障碍,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也容易影响到他们孩子的思维吧。太多故事,以后我写一篇吧。
更明显的是:父母会跟不同的村佬切换不同的口音。还有语气。还有内容。今天,地主(骑士)家过来吃饭,或者附近某个大贵族大老板(比如David Davis这种当地官,或Morisson连锁那个老板、等)过来吃饭,那换一个口音。整个气氛变得更加posh。如果我们村上的其他邻居过来吃饭,虽然更亲密,但是整个气氛反而变得很接地气。作为孩子来讲,小时候还根本意识不到,一样跟人家孩子一起玩。可是长大了,特别特别明显。我很佩服我爸妈这种切换能力。
题主还算幸运,如果你是外国人跟他们打交道,确实能看到听到他们最正宗真实的自然口音。因为他们没有必要再切换口音,沟通方便即可。
阶级固化,这个中国概念,我也是很难解释的。英国有,但不是用金钱来衡量的那种方式。我也不知道怎么解释才清楚。一个孩子,如果超出他父母的无知陷阱,我们会特别欣赏。但是如果一个孩子继续跟父母一样愚蠢;我们照样无法欣赏,这并不是金钱所能改变的事。
每一个英国人,心里很清楚自己属于什么圈子的人。一起工作也好,喝酒认识也好,我们都在不断地判断对方是否属于自己的圈子。分得还很细(有人研究说英国有40多个平行阶层)。这种东西,都不是直接能说出来的,而是一种委婉层级体系。比如你发现这个人比你更高级,血缘更厉害,属于另一种阶层,但是你觉得他很二,那你仍会尽量多给他面子,同时保持一定的距离。很多这方面的东西都无法言传,只能自己体验。可以掩盖自己口音或改变自己口音也只是一个必学技能。(在英国你跟上层下层的人直接说话,也得注意口音,否则会更容易被讽刺)
地区分别也是很重要的。英国人听其他英国人讲话,很快就知道他们是哪一个县(郡)的。甚至可以定位到某个城市某个区(我爸可以这样,因为他经验比较丰富,但是我不能)。这也是英国人比较神奇的一个方面。所有地方都有自己的特殊身份自尊,还有刻板印象。我父母有时候来伦敦看我,都可以讲话得跟伦敦人西部人一模一样。到其他城市也是可以切换新口音。是一种自我保护面子的小技能。我也会注意口音方面不想让任何英国人知道我是英国北方小城市的,哈哈。
说得轻松一点,英国各地区别和刻板印象还是非常有趣的。待在英国可以了解一下。

6) 至于有一些人说英国说话没有任何忌惮,什么都能讽刺。。。
好吧,什么都可以讽刺。就是讽刺领导人甚至女王也无所谓。因为政治状态成熟了,大家开放随便说自己的想法。宗教方面和政治方面也都这样。但是你说英国人随便开种族歧视玩笑,我还真不觉得呢。这还是比较新的一种分歧,特别敏感。还没有发展到彻底认可的地步,所以暂时受法律保护,是违法的。如果你遇到这种随便说话的人,建议报警。(说英国媒体很开放,那你要看什么媒体;其实整体政策辩论开放程度极高,什么都可以主张)

7)“腐国”同性恋特别多吗?其实,可能比其他地方更多。据说英国有15%。而且每十年都在增长。现在已经33%的人都有“同性经验”。

8)数学差,找零钱脑短路,1.6镑一只4镑两只之类的问题。我以前也写过文章。这可能是整个欧美的通病。反正不是所有人。不讲了。

9)随地大小便,我还真没见过。。。

10)凶孩子,确实很多。英国特产的一种暴力倾向杀马特。一般叫做chav。我之前也写过这种东西。

11)说个自己想出来的东西大家没怎么提起的英国人的内心复杂。英国人遇到很多普通的事情都会内心超级恐慌,然后逃避。比如在火车上碰到认识的人,会直接下车等下一班。有个很不错的纪录片叫“Very British Problems"(非常英国的困难),总共六部;介绍英国人的许多奇葩社会障碍。youtube上也有。非常好玩,有意思。建议看一下这些纪录片。

12)我个人觉得,如果我是外国人,英国最让人烦恼的应该是:整体悲观负能量。无论什么场合,英国人总能比所有人都悲观。什么事情都抱怨。自己本地生活中,工作中,什么都能complain(抱怨)。而且complain得特别厉害。一旦到国外,又是各种complain。不像美国人那么积极乐观的态度。我很能理解英国人为啥变成这样,但是我自己很受不了。有时候超出任何讽刺幽默的范围,就是传送一种十分绝望的情绪。没有答主提出这一点,觉得很不可思议了。

13)英国人特别喜欢写书。英国每年出版100万本新书。再想想一辈子80年,有八千万本书被写出来了。这个数字大于英国人口,说明平均下来,几乎每一个英国人也都会写一本书啦。这个比例远远高于所有其他国家。我老家村子上,确实有人写各种杂七杂八没人会看的书,我觉得真的很让人不解。(不知道是好的还是不好的)

(本来想写更多;有很多想法想写。但是我现在被限流了,这种情况没有多少人能看到我的答案。估计有点浪费时间。如果以后再看到类似的提问,努力再继续写具体的吧)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1. 迷之价格
超市里到处都是:某水果49p一个,1英镑俩;鸡蛋1.2英镑6个,2.5英镑12个;小吃59p一袋,2英镑3袋。(举个例子,价格不一定准)
一开始觉得是超市数学不好,后来觉得是超市欺负英国人数学不好,看到黄色标签写着打折或者买一送一就买。


2.迷之穿著
常年有人穿短裤,其数量大于常年穿羽绒服的数量。下雨有人穿,下雪有人穿,风雨交加硬要出去徒步也会穿。
我觉得他们对于腿的理解可能和我们不一样,参考英国的小王子。日常短裤。

3.迷之淡定
英国动不动就下雨大家都知道。经常在街上走着走着就突然下起来了,有时候稀稀拉拉,有时候劈头盖脸。但是街上那些英国人,不管有伞没伞的,都还是那么走路。对了,还有在路边喝咖啡的,除非雨大到要把咖啡冲没了,他们是不会搬到室内的。我开始觉得他们是不是对淋雨的理解和我不一样。
有时候实在下的太大了,我就想跑两步去避雨,在淡定的人群中,奔跑的我竟像个害怕下雨的呆逼。

4.迷之口音
英国口音很酷?先不说英国到底都多少种口音(跟中国方言一样,他们互相之间也会听不懂)。事实上,英国好多人都会好几种口音。很不同地方的人说话喜欢说不同的口音。因为不同的阶级说话口音是不一样的,在遇到不同阶级的人的时候,他们又特别爱模仿低阶级人的口音。甚至有时候还要模仿外国人的口音。
我现在只想老老实实的讲我的中国口音。

5.迷之sorry
sorry大概是我在英国说的最多的词儿了。只要是有一点点影响到别人了,就要来句sorry。甚至完全没影响,也最好来一句。如果你走在大街上,不小心差点撞到电线杆,脱口而出的是sorry,那恭喜你,很英国了。
当然他们心里可能完全不sorry。

其实英国迷的地方还不少,但是待久了会觉得,他们爱讲究,好面子,祖上曾经阔过,又好新潮又想留着老规矩。有时候挺像中国的。
匿名用户

匿名用户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补充了不少非和谐内容,包括十种以上说法,Page 3 女介绍,种族和宗教讽刺段子,立刻受到警告,已经主动和谐

1,少男少女约炮时都是老司机,谈恋爱时却羞涩的要死。两个人磕磕巴巴半天一句话说不出来,暧昧来去死活不表白,远没有和炮友在一起时直接洒脱。


2,一线工人待遇比管理岗要好。工人被要求加班,加班费是一定要到账的,如果没有提前安排他加班,工人在节假日期间坚决不会on call。管理岗就惨了,加班是正常工作的一部分,加班费是没指望的,节假日期间也经常被召唤,有种你不接电话。
然而,大家还是更愿意当领导,即使工资和假期不如工人。
在英国,工人,管理层和高管之间的界限还是挺明显的。工人干的好是高级工人,但很少升到管理层,事实上从一线做到管理层是相当少的,除非你愿意回到大学重新读一个管理学相关的学位再回来应聘。同理,中层升到高层也不多见,在传统企业里高层管理人员的起点是高层里的最底层。
这不是说工人的生活状况不好,事实上,干的好的高级技工收入上不会比管理人员差,话语权上也不必管理人员低,但也确实不会成为管理人员。在英国,社会地位不单纯和钱挂钩,也不是和职位或者官位挂钩,就像一个锅炉工人,可能他的手艺很好,自己还开了一家公司,一年能赚一百多万,比一位大学教授或者警察局长的收入都要高,但不会有人认为开公司的锅炉工比大学教授“更有地位”,但这也不代表社会不尊重这位发家致富的锅炉工。,简单的说,每个行业内的文化里有各自的上升通道,要分优秀与否要在行业文化内纵向比较,简单的横向比较没有大的意义。这里面有一套很复杂的文化,身在英国就能体会到。

这么说吧,工人的孩子读书做管理人员不是那么容易,但反过来,管理人员的后代想进学徒工系统做工人也不是那么容易。


3,社会上不同阶层的人,哪怕生活在同一个城镇,说话时的口音和用词会相差很大,公司内部也是。基本上,越标准,越接近听力训练磁带上的发音越高层,发音越混乱越随便,经常使用俚语和缩写的越底层。
并非是底层人不会上层人的语言,也不是上层人不会底层人的口音,大家其实对会说对方的口音。然而,底层人进入有上层人的场合,会慢慢转变成上层口音,上层人来到底层人的世界,也会瞬间切换成底层人的语言。
初来英国的外来人会很惊奇,并难以适应,因为上层人语言里的用词通常很“玄妙而费解”,而底层人口音之扭曲,初听根本不像英语。
英国的政客都会训练自己使用“牛津腔”说话,即使他们来自天南地北,即使他们天生的口音是某个别的地区的,在议会发言时一定会用牛津腔。
既然如此,大家为什么不能用同一种语言说话呢?
常有人在网上评价英国人说话婉转费解,甚至很多时候口是心非,这是对的,也是不对的。和大多数国家的人一样,英国人说话也分“论据”和“重点”。在“论据”这部分,英国人会说的非常委婉,生怕伤害了对方的感受,甚至很多时候说的内容和“重点”部分毫无关系。但在“重点”部分,英国人还是会自认为说的相当直接,好就是好,坏就是坏,注意,是自认为。


4,英国文化里,似乎海景地段和高楼都是给穷人住的。如果你在英国某处眼光明媚的海滩边看见一排建的很漂亮的公寓楼,那肯定是给穷人预备的“廉租房”。
英国最穷的几个城镇,都坐落在海边。
“在海边的高尔夫球场”可能真的表示你很穷。特朗普投资在苏格兰北部的海边修了一座高尔夫球场,这个举动被英国本地人嘲笑了很久,他们由此认定特朗普是个没有文化的暴发户。
可能是物以稀为贵吧,海岛国家缺的不是海,而是吹不到海风的内陆森林,所以英国内陆乡间小镇的房价会比海边地区贵很多。
有人说到圣安德鲁斯的海边高尔夫球场,那是个例外,因为它足够老。而且旁边的圣安德鲁斯大学,是威廉王子读书的地方。
当然,这也不是绝对,在伦敦等大城市,年轻一代人对住公寓楼没有任何意见。但是,在一些小地方,或者中老年人眼中,住在海边,或者住在高楼公寓里,依旧不是好的选择。

5,各个城市里的东区都被认为是较差的地段,而西区都是有品位的人居住的地段。
Pet shop Boys有首歌的歌词里有, east end boy and west end girl, 这么一句,潜台词就是屌丝男追白富美。
伦敦和爱丁堡的市政府花费了很多力气翻新城东区,比如改造基础设施,建立新的商业中心,新的绿地,盖新的高档公寓楼等等,然并卵用,大多数本地人依旧不喜欢去东区。在伦敦,愿意去买东区新房的很多都是移民,比如咱们同胞

6,在英国骂人,首先要学会B和操的十种以上说法,直接说Fuck和Pussy证明你不会骂人,将会使你在嘴炮战中处于下风。不过这也导致初来英国的美国人听不懂英国人其实是在骂人,有时还会对骂人的英国人笑脸相迎,场面会蜜汁喜感起来。
第一步,请用shag代替Fuck,用Twat代替Pussy
想深入研究英式粗口的,请观看英国青春剧“Inbetweener”


7,初来英国,会发现这里的媒体上充满了各种在世界其他地区政治不正确的内容。
比如,在英国可以公开谈论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到法西斯主义等各种流派的意识形态,影视剧中公开出现镰刀斧头和万字没什么大问题,而这在很多其他西方国家是大忌。
电视上可以嘲讽所有族裔,所有宗教,所有人种,所有性取向,所有男的女的,从王室到政客到大商人到坊间的大妈,总之是所有人都能被编段子,而且都是很刻薄很辛辣的段子。除了残疾人和未成年人的话题以外,各种题材的禁忌很少,脱口秀从来不会因为开种族和宗教玩笑而被迫道歉,如果有人要以“黑命贵”“安拉贵”等理由要求封杀某位媒体人物,观众第一个不答应。不少英国人抱怨道“现在政治正确越来越多,开玩笑越来越难,越来越不好玩,真没意思”,这在美国和其他西欧国家简直不能想象!
想体验的,可以搜索Apollo show或者Mock the week,这是BBC官方性的恶搞节目,口味还算正常。
在对“政治正确”的理解上,英国人和美国人相差还是很大的。比如,一个美国黑人如果在选秀节目时被刷掉,很可能会打种族牌,称对方因为自己的黑人身份而不是才华来攻击自己,但在英国,这么做是很low的。一个人差就是差,好就是好,和你是不是黑人关系不大。一个小胖妞跳的不好就是不好,并不因为你胖而同情优待你,一个外族人的表现就是比本地人好,不会因为你的外族身份而否认你。
相较之下,我更喜欢英国的政治正确氛围,不用对方的特殊身份攻击人,对方也不用自己的特殊身份来为自己辩护。
然而,这并不影响英国主流媒体日复一日跟随左媒攻击特朗普。

8,公共服务私有化。
监狱里的狱警是G4S保安;
铁路是几家不同的公司运营的,但彼此间又谈不上竞争,一家公司垄断了某一地区的线路,线路周边的乘客也不可能选择其他公司的火车;
很多城市的公共汽车不是由市政提供,而是由Stage Coach和First Bus承包了,可也谈不上什么竞争,要么是A公司跑市内B公司跑长途,或者是反过来B公司跑市内A公司跑长途,彼此相安无事;
电话,网络,电气共用同一条线路,却是很多很多家在运营。这个领域竞争倒是挺厉害,各家都用价格战吸引新用户,第一年的价格很便宜,但一年过后同样的服务价格就涨上去了。所以英国人每年都在各家间来回换网路和电气供应商,永远都在使用第一年的优惠价,到第二年再换另外一家,如此折腾往复循环。在英国生活的应该都会熟悉使用Go Compare,Money Supermarket。
但教育和医疗是公有化,整个社会又走高税收高福利的路线。
高度私有化和高度福利化并行的社会制度,颇为有意思。

9,虽然在宽带电气上货比三家,但面对衣食住行等日常消费,英国人非常“从一而终”,买某样东西时经常只买一个品牌,很少和周边其他类似产品比性价,品牌忠诚度非常非常高。
比如,很多人只去一两家餐厅吃饭,只去一两家酒吧喝酒,而且只喝一种啤酒;还有只去一家超市的,只买一个牌子鞋子的,每年只去同一个地方度假的,只找同一家旅行社的,只吃一个牌子饼干的,等等等等。

10,经常感觉到,周围日常见到的男孩女孩,比电视电影里的颜值要好!
并不是说英国电视节目上的男男女女很丑,媒体里明星要么太性感,要么太冷峻,还有好多是走奇葩造型路线,真的真的在电视上少见帅得很阳光而简单的男孩,以及美得很甜又很自然的女孩,而这些在日常生活中还挺常见的。
在来英国之前,似乎各国人对英国女性的印象都是又胖又丑又粗俗,可来了英国才发现,这里大多数女性的相貌和打扮很不错,个人感觉平均水平比美国要高,特别是英国妇女中像美国那样的大胖子很少(虽然以中国标准来看还是很胖)。
当然,在长相上,英格兰南部地区的人好像是最差的,这里公认的颜值排名是 苏格兰>北英格兰>威尔士>北爱尔兰>南英格兰,纽卡斯尔到爱丁堡一带的人长的最好。
可能是因为北部地区的人北欧基因更多吧。

11,全民对烹饪有极大的热情,电视上的烹饪节目非常非常多,主题也相当多元化,有专业的,有业余的,有专门做肉的,有专门教你怎么省钱的,还有怎么吃的健康的,光是MasterChef就有四五个版本,
但普通人料理水平却又很差。
我吃过米其林级别大厨的菜,并非不好吃,但是吃完之后就是没有感觉,回忆时想不出来当时的味道
食物领域的伪科学和粉丝营销非常多,多数是Istagram或者youtube上的某位穿着瑜伽服的美女帅哥向你推销某种低脂低油的健康饮食。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记得当下看脱欧新闻时,
有个妹子哭着说不敢相信英国真的脱欧了,她担心英国前景、担心自身,同时表达不想脱欧、反对脱欧。
然而当主持人问她投了哪方时,
她说: 我投了脱欧啊。
主持人问她,你不想英国脱欧那为什么要投脱欧?
妹子说:

我是投了脱欧,但我不知道那么多人投的脱欧!

我在英国好几年接触的英国人都是这样子,喜欢作死.....

AcFun弹幕视频网 白米Ⅱ级

赞同来自:

这个曾经牛逼的日不落帝国,爆了欧洲大陆几乎所有大国的菊花,铁蹄几乎踏遍了覆盖了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国家,这个贡献过牛顿达尔文的国家,这个创造了美国的国家,这个发明了蒸汽机车的国家,这个让希特勒束手无策的国家,这个教育超前的国家,就这样一个牛逼的国家,它却拿不出一道像样的菜。。。。它却拿不出一道像样的菜。。。。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两件事吧,都是发生在朋友身上。
1.朋友宿舍的灯坏了,在网上预约的报修。但是修灯的叔叔?貌似看错日期了,早了一天过来,哼哧哼哧修好之后发现,哎呀!日期不对!然后就又原模原样的把灯弄....坏.....了......还写了张纸条表达歉意。。。。。第二天又过来修。。。。excuse me???是很闲还是怎样?
2.另一个朋友去图书馆借书,但是那些书好像不能外借,朋友就想也不是啥特别需要的书,要么就算了。图书管理员不干啊,先是找来了他们的上级,然后四个人围着我的朋友噼里啪啦一顿讲这个书有多么重要,坚决不能外借的原因,如果外借了有什么后果。朋友一听,那就是不让我借呗,就说,没事,那我就不借了。结果他们四个话锋一转又说如果你非要借的话,我们也是可以借的,但是你要blablabla讲一堆注意事项,最后建议说你还是借吧。。。朋友十脸懵逼啊,那我到底借还是不借啊?就这样,围绕着借不借书这个本来2min的操作,持续了半小时。。。。

鼎天立地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到处都是过头的礼貌。

刚进办公室的时候,坐在角落里打了个喷嚏,另一边立马有人说"bless you!",然后出于礼貌我回复一个"thank you!", 对面立马又回复一个"you are welcome!"。
有时候我还需要再回复一个"you cheers!"。
简直没完没了。

呆了一个月以后,我学会了一打喷嚏,就立马接着自己说:"bless me!”

然后整个办公室就安静了。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这个题,问出来就是给我倒苦水的。
来我们一条条数。



1. 我一直觉得英国的设计师都是一群弱智……代表作是只有热水和凉水的自来水,要不然烫死要不然冻死,洗个脸要先捧半捧凉水,再顺一点热水才能用。
这么多年这些榆木脑袋们没意识到这一点嘛?之前的不好换也就算了怎么新建建筑还是这鬼样?


2. 第二条依旧献给英国的榆木设计师们,这边有些淋浴喷头,是按一下出水的。
对,所以你可以想象那些洗澡的人洗十秒回头按一下按钮的苦逼情况......洗个澡洗的心态爆炸


3. 以后回去谁调侃中国式过马路说中国人没教养,我上去就是一套素质三连。英国当地,全民闯红灯,而且他们并不觉得有毛病,就算有车照过不误。


4. 三天两头不开趴能死,一个周不喝吐一次不舒服。
周末那两天深夜,街边都是趴在地上不起来的醉汉还有呕吐物。



5. 伦敦夜生活很很很丰富,凌晨2点一个车流高峰期,嗯听起来没什么毛病呢诶嘿


6. 有些英国当地人的迷之优越感,看不起美国人看不起亚洲人看不起除英格兰以外所有人,
为什么不说除英国以外,因为他们也看不起苏格兰那边的同胞们。


7. 别扭的说话方式。所有人用一种表面礼貌惯用语内心一万mmp的语言模式,且达成共识。
刚来的时候总觉得他们说interesting时候的表情很怪,后来发现他们只要说话的时候带有一个类似滑稽的表情,他大概说的就是反语。

Ex. That’s great. (boring, go away)
I think it’s quite good, but only... (It is worst)
You are right, it’s all my fault. (It’s your fault)


8. 和夜生活相关的是,你会发现10点多11点多的麦当劳特别冷清多半只有一两个人陪着服务生,但如果你耐心的等待3个小时到2点多,

麦当劳要排十多分钟队的啊
好惊喜好意外啊


9. 熬夜成性,真的,知道你们那边水质硬容易掉头发还熬,还特么熬,整天凌晨三点宿舍楼下大合唱,哼,发际线又高了吧高了吧?
逼的lush专门划出一大片区域写着这是固发类用品......也是揪心 (形式所迫我也开始用了,天天掉发搞得我也很慌张呜哇)


10. 再加一条吧,英国的火警铃。
讲真我听这个火警都快有听我闹铃频繁了……

宿舍这边规定一周一次火警抽查演习,结果就是七点多还在睡觉的时候被吵起来拽下去,最后再排队签到进来。很多人都是穿着睡衣下去,然后饥寒交迫的在楼下杵了半个小时。
所以我们后来都养成了听到火警铃先穿好衣服洗个头再下去的好习惯。

所以演习的意义就是这个嘛啊摔!这样碰到真的火警真的会有人赶下去吗??

而且英国的火警本来就很敏感很浮夸,就是你在厨房点个烟头烧一张纸都会响,毫不夸张的说,一周下来除了演习,也会有大概两三次误报,搞得现在警铃一响,真的都懒的下去了……



11. 英国消防车出警费用很夸张,据传是2000磅出警一次,不过我没试过不太清楚,有知道的dalao可以在评论区说一下





虽然只码了这几条,但实际并不止这一点……但果然吐槽还是少点不然会让人负能量溢出来emmmm




如果看的开心点波赞点波关注,那个点感谢的是什么鬼,感谢我让你放弃了来腐国嘛??

不过这样仔细想想也算干了件好事呢……
满打满算就是七级浮屠啊……

— — — — — — — — — — — — — — —

在我的劝阻下
半天内感谢点的比赞还多。

我就是骗你们感谢的没想到吧哈哈哈 (强颜欢笑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我一直有觉得英国有两个未解之谜。

第一个是伦敦的地铁里闷热到爆炸,特别是冬天的时候,外面妖风阵阵穿的里三层外三层,一进地铁恨不得把自己扒光。地铁车厢里更是又挤又热,看看车厢里的其他人大家都是冷漠的穿着大衣围着围巾…只有我自己默默的脱了外套还热的要命。

第二个是每天中午一到午餐点我就如欢脱的兔子飞奔去买各种午餐,买了一份乌冬面在楼里的餐厅大吃的时候就看到隔壁公司一个有我两个高,手臂比我大腿还粗的小哥,在我旁边坐着默默吃了大概十五片菜叶吧…就结束了他的午餐。然后过一会又有比我两个还大只的小姐姐们来吃了一小盒葡萄一包薯片结束了午餐。我默默的嗦完了一整碗乌冬面加一串炸鸡…觉得自己是不是营养吸收系统完全坏死…不然怎么吃这么多还是个矮又瘦的豆芽菜。

好多评价回答说他们会吃下午茶,的确下午茶糖分热量爆炸,但!朋友们他们并不是每天都吃下午茶,工作日的下午吃个下午茶…是不是有点过分。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在英国住了两年之后,很多奇奇怪怪的事情都适应了……但是,还是有很多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事情啊。

  1. 火车和地铁莫名其妙的晚点状况
伦敦地铁号称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地铁,火车是不是最古老的不记得了,但总之也一百多年了吧。一百多年了,英国人竟然还没有学会如何科学的运行这两样东西。
常年的晚点就不说了,而且晚点的理由千奇百怪。我有一次在Victoria等人,在15分钟内听到同一条线的三种晚点的解释:
1) 火车不够 (……)
2) 火车司机不够 (……)
3) 有一棵树倒在了铁轨上 (……)

去年的时候,Piccadilly line有一段时间取消了很多班次,晚点很多,原因是有一段线铁轨上落叶太多导致一部分列车的轮子坏掉了。合着这是一百多年以来,伦敦是第一次出现了这种叫做落叶的东西吗?
所以常常在车站会听到这样的广播,“伦敦地铁所有线路运行良好"。这是在讽刺吗?是在应用英国人最擅长的讽刺吗?

2. 作为一个岛国,英国的海鲜和海鲜料理种类贫乏到让人无法接受。
明明是一个岛国,结果除了炸鱼薯条之外竟然没有任何可以拿得出手的海鲜料理(仰望星空派不算,而且一般也没人吃)。炸鱼薯条也是,明明是鲜鱼为什么要油炸呢?
有一种说法是因为周围的海水污染太严重所以周边的鱼完全不能吃,但是隔壁法国的海鲜还是十分不错的啊。我和一个法国同事聊过这个问题,她的回答是:“嗯,我同意你的说法。还不是因为英国人从来就没把事情办好过(Well, British never do things right)”
(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这句话里法国人对于英国人的偏见 :p)

3. 明明火车车次和飞机班次都是固定的,但是不管是火车站,还是机场,登机口/站台都只有在飞机/火车出发前半小时才能决定下来。所以不管是机票,还是登机牌,都是没有登机口或者站台信息的。因此在火车站常常有如下情景:
一大群穿着着考究大衣的英国绅士淑女们,站在候车室的信息版前一动不动地痴痴地仰着头20分钟之后,然后在站台信息出现的那一秒像是被打开了开关的机器人一般步伐一致地走向站台。
这个情景一定要体验一次啊,真的超神奇的。

4. 被动攻击文化(Passive-aggressive)无处不在
英国人绝对是以passive-aggressive闻名的。比如很多人提到英国人喜欢说“Sorry”,但这个sorry很有可能是一种抗议,比如嫌你挡道啦之类的。说“滚开”多不优雅,就说“Sorry”。至于是真的Sorry还是抗议型的Sorry,要看语气。
再举个例子。伦敦吧,有一种这样的东西,餐馆收12.5%的小费。这个小费和美国的小费还不一样。美国的小费是大概有一个范围,比如15-18%,然后根据最后的数额由客户自己写上去。逻辑上来说,美国人要付小费是因为服务生的工资非常低,有些地方甚至是完全没有工资全靠小费(我也非常不认同这一点)。但是英国工资是正常水平啊,要小费是什么意思?
伦敦的小费是直接印在小票上的:算出12.5%小费,印在小票上,算进最后的数值里,然后号称这个费用是可选的。但是,如果不想付这笔小费的话,就要把服务员叫来,告诉他我不想付小费。服务员就会叫来经理,经理会彬彬有礼地问:“对我们的服务有什么不满意吗?”
所以基本上想要不付这笔小费是不可能的,因为以英国人好面子的程度,是绝对做不出来这种事情的。这个小费的基本功能就是说:“我们想要多收钱,又不想要表现出我们很爱钱,所以假装给你一个不付我们这笔钱的机会,但最后钱还是可以收到手的。”
喔,对了,我有一个澳洲朋友到英国玩的时候,就把服务员叫来了,说不付小费。经理来问为什么,他说没什么就是不想付而已。经理,完全,懵掉了。
英国人是绝干不出这种事的。

5. 完全没有经济头脑
伦敦虽然物价高,但是工资其实并不高。除了金融相关产业之外,刚毕业的学生都过得很辛苦。但是,有一次吃饭的时候,坐在我旁边的两位小姑娘说:“啊,伦敦好贵啊,我昨天去超市买晚餐的食材,花掉了20多镑耶。”
另一个说:“没错没错,一顿晚餐没有20镑是下不来的。”
我在旁边无言以对,如果去超市的话,20镑够我吃三四天了啊,你们是怎么花掉这么多钱的,我实在是搞不懂……而且而且,如果是金融业年薪50,60k起跳的也就算了,那家公司的毕业生连30k都没有喂。
存不下钱也是理所当然的吧。(对,我曾经的老板,连办签证需要的900镑都要特别去存,还特别提醒我记得提前存钱。900镑哎,我卡里的存款就没有少于过这个数。不过这个倒不是英国人特有,美国人比这个还夸张。)

6. 公共服务至今仍然坚持使用各种低效率的沟通方式
在英国的居民都需要一个国家保险号(national insurance number),类似身份证号,不管是报税还是看病都会用到这个。刚查了一下网站,好像现在有些会印在BRP卡上了。我那时候搬去英国的时候的申请流程是这样的:
1)给保险号机构Jobcentre Plus打电话
2)它会问你一些有的没得的问题
3)在电话里告诉它你的地址
4) 等待它把保险号邮寄给你。
理所当然的,这个过程时间非常长,而且还常常把如此重要的一个号码寄丢。虽然开始工作的时候公司会给你用一个临时号,但是会一直催你把保险号给它。如果你打电话去jobcentre plus问,对方只能说我不能告诉你,一定要等信件。为什么在网络如此发达的今天不能在网上申请呢?我实在是无法理解。

7. 至今仍然保持着上下级的严格
在21世纪的现在,英国人还是在有意无意中保持着上下级的严格,尤其是在历史悠久的英国机构中。
我在英国的第一份工作是在皇家内科学院,也是有上百年的历史了(并且以此为荣)。然后在这里,几乎很难看到下属反驳上司的行为,给出“建议”已经是很少见的了。所以我的上司很不习惯我有什么意见就直接说的行为。
我的另一个朋友在英国大学当老师。她是这么形容工作氛围的:“教授不会和副教授当朋友,副教授不会和一般普通老师当朋友,有PhD的不会和没有PhD的同事亲近,PhD的学生地位简直低到尘埃里。”
我在牛津大学做了半年交换生的澳洲前同事也证明了这一点。他们研究小组里的教授(当然是比较大的组,教授是department的老大),甚至不知道最下面的博士生叫什么。

8. 绝不做工作职能范畴以外的工作
我在英国第一次听到某同事说这句话的时候也是惊讶地说不出话来,
“这不是我职能范畴(job description)里的内容,你不应该找我来做。”然后义正言辞地拒绝了那项工作。
可那仅仅是因为其他人太忙了要改改文件的格式而已,花不了十分钟的吧。而且那个人根本就不忙啊。
总之job description在英国是公司里面的圣旨,每个人都严格按照职能范畴工作,更改职能范畴有时甚至要通过HR做正式的修改。虽然作为员工,不被随意使唤是一件好事。但是偶尔也会有突发状况的吧?而且不觉得做一些额外的工作也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吗?
我到美国之后问了现在的老板“职能范畴重要吗?”
老板说:“我们都是随便写的,无所谓。”

8. 在意自己的身份
我在英国有一次无意中看到了一篇报道,记者想要找出来为什么在市政府宣传了这么久之后伦敦骑自行车的人还是特别少。
看到标题的时候我想“因为太危险了嘛……伦敦的公共汽车的疯狂程度简直堪比过山车,我反正是不敢骑的。”
但实际的原因是因为,伦敦很多人认为,这不符合自己的身份!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伦敦许多人被问到这个问题的时候,认为骑自行车的人应该是“白人,男性,中产白领,会去健身房运动,很有可能是素食主义者。”
某位会去健身房运动的中产亚裔(在英国通常是指印度或中亚人)说:”我觉得骑自行车好像会被人非议,毕竟我不像是会骑自行车的人。“
而某位白人也说:”我给人的印象并不是会骑车的那种人,感觉会收到奇怪的目光。“
报道的结论是,市政府应该要改变对于骑自行车的人的既定印象。并且完全没有提到安全问题。
所以比起安全来,社会形象反而更重要吗?

9. 喝酒不要命
很多人似乎很推崇英国的酒吧文化,但我觉得英国的酒吧文化从公共卫生的角度来讲,纯粹是陋习。
英国人不知道是不是平时太压抑了,喝起酒来简直不要命!而且不是亚洲人互相灌酒这种,是非常自动自发地努力在最短时间里把自己灌醉。
因为体质原因,我不能喝酒,所以和同事去酒吧都只能喝果汁或者苏打水,并不参与饮酒活动。但是往往我半杯果汁还没喝完,同事们已经开始第三轮的啤酒了。这也太能喝了吧?!不仅仅是酒精的问题,对于液体的承载能力也相当惊人啊!
难怪英国卫生系统NHS永远钱不够用,光2016-16一年,就有一百一十万人次因为饮酒相关的事情住院,其中34万和饮酒直接相关。而和饮酒相关的药品基本费用就高达487万英镑(不包括住院费用,人员相关的费用等等)【数据来源】。
这还不算什么,英国人喝酒是不吃东西的。就纯喝酒。尽管酒吧里也提供薯条啊,炸肉球啊之类的小吃,但是几乎没有人点。也不知道是不感兴趣,还是觉得浪费钱,还是觉得有碍于把自己灌醉,还是以上三者皆是。后来去朋友家喝酒的时候,我做了个实验,带了几张pizza去,结果广受好评。所以果然还是比起食物来更喜欢酒精嘛。

10. 不是以“标准英文”为荣吗?那就好好读英文啊

在巴黎的时候,拼写和读音对不上号也就算了,为什么在伦敦还是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Marylebone: 读成 Mar-le-bone (ry去哪了?!)
(其实这个我是知道原因的。如果仔细听车上的广播,或者找女王来念的话,还是会好好发音不吃字的。但是普通民众不希望和贵族一样,所以会故意吃字免得被认为是Posh。又回到社会身份的问题了。)
(补记:似乎有不少人对这一段有不少异议,于是我又去查了一下网络。根据这篇文章,到底是为什么,什么时候Ceister的读音变成s-tar的,已然不可考了。但是在最初这个发音确实是ces-tar的。有兴趣的人可以去看一看。)
Leceister: 读成 les-tar(ce呢?!)
大名鼎鼎的比斯特打折村的拼写其实是bicester,ce又没了。
喔,还有Pall Mall,读音类似于抛锚。不是号称”伦敦街上最难听的噪音就是美式发音”吗?,这会儿又按美式发了?
莫名其妙。

不止是英国人,其实我也有吐槽荷兰人喔:无法不荷兰人
匿名用户

匿名用户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1、街上的熊孩子特别多,对待外来人口极其敌视和攻击性,但老头老太却特别温和有礼,他们是如何完成熊孩子到绅士淑女的转变的?
2、街边小餐厅只有一两道菜比如薯条炸鱼,如此单一的餐厅怎么生存下来的?
3、喝点儿酒之后的随地大小便,耍酒疯的就是你身边的同学同事,酒醒之后又是一条好汉。
4、小病等预约到医生就好了,大病还没预约到医生就挂了。就这还有大批美国人为了免费医疗想尽办法去英国看病
5、除了喝酒没什么娱乐项目,ktv也没有。
6、考试季学校里为了减压,找来蹦极,羊驼,淘气堡,按摩师,各种不用其极,参加过高考的娃表示无法理解。
7、不会数钱,包括银行工作人员,也拿起一张放到另外一摞的数法
8、中产阶级教授医生等不爱用奢侈品,反而是一些中下层比如传达室大爷或者打扫卫生阿姨会开宝马用prada
9、认为中餐一定有炸虾片和fortune cookie
10、街道上走着走着就突然出现一段private road,私人的马路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1.就不能说什么是什么吗/摊手.jpg

2.没有人能动鸽子,海鸥,天鹅,哪怕它们要动你。
3.日常生活中非常多的对不起和谢谢。
4.一周不开趴踢会死人。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统一回复一下评论:pubic 阴部的,私密的 意思 和public细微的差别,少了个l
我有几个英国的朋友,有一次和一个英国的女生去水上乐园玩,同行的还有一个中国女生。需要换泳衣,然后就脱光光。她是金色的头发,然后另一个女生就对她说说你的pubic hair也是金色的,这个英国女生回答:对呀,我跟我妈很像 下面的毛很多,但我爸下面没有毛。。。。。我感觉到有什么不对劲??就问她 你怎么知道你爸的? 她很自然的告诉我:"我们家有点小只有一个浴室,所以我爸在洗澡的时候,我就在旁边刷牙洗脸!!!"(浴室没有浴帘)我....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1.对煮豌豆和土豆泥佐餐的迷之执着。
2.这儿的盐不咸,糖不甜,做饭经常估测不好用量。
3.满大街都是Sorry、Thank you的声音,这是最常讲的两句话。
4.所有人都很有礼貌,但是半夜开趴蹦迪大吵大闹的也是他们。WTF?
5.下雨没人打伞。
6.每个人都在喝酒。
7.牛奶水果这么便宜,纸张书本这么贵?!
8.对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的区划强调,远超常人预计。
9.几乎没什么晴天。
10.公交的停靠很随意,它停不停取决于是否有乘客上下。要下,得提前按铃,要上,得招手示意。
11.水质极硬,关于脱发这件事,没人能幸免于难。
12.gay是真的很多......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英国的餐饮业被工业化摧残的非常严重,以至于真正掌握烹饪技巧的chef非常稀缺。英国人如果要在外面饭馆吃到真正烹饪出来的食物的话,往往是非常贵的。
而没钱的英国人日常吃到食物只能是工业化生产出来的快速加工的食物,比如说炸鱼薯条,汉堡,三明治。这些东西他们都是直接从厂家买回来一加热一油炸就能上桌的。哪怕是最基本的调味工作他们都不会做,全部依赖于各家食品厂生产的番茄酱,烧烤酱,沙拉酱之类的。
另外英国的超市也有大量的方便食品卖,披萨,汉堡,方便面,炸鸡,米饭,汤等等都可以做成速食食品。回家拿烤箱加热一下就行,连吃一个月也不会重复。
不过如果英国人想吃些不一样的但是又不想花钱的话他们也可以选择去亚洲人开的餐馆,日本人的寿司店,中国人的自助餐,还有中东的烤肉都不是很贵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谢邀。英国的建筑工人工资特别高,赚的还是现钱,可以避税,一个月税后工资有4000多磅,伦敦更高。看到这你以为他们会是一群在太阳底下留着汗水,努力工作的形象吗?
nonono,正好相反,他们简直就是被宠坏的群体!下午一到点就要去下午茶了,雷打不动,经常一群人不干活,围着喝茶吃小饼干聊天,日子过得可滋润了!下雨不干活,太热不干活,头天晚上喝多了,第二天也不干活,真是给跪了,修个街道修几个月甚至半年是常事。
有一次夏天让他们把废料清理一下,那天刚好出太阳,不一看全都手里拿着啤酒在晒太阳。
你说炒了他们?不好意思,所有建筑工人都很懒,罢工是常事。
我们都是能找中国人解决的问题绝对不找他们。一对中国夫妻一天能干完他们一到两周的活。
什么英国伦敦开地铁的,一天工作不到八小时,一个星期休三四天,年薪五十万,还在经常罢工要求涨工资。我???
当然其中愿意很复杂,背后有工会操控什么的,就是换了他们还不行,人家背后有工会,不爽,忍着呗!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洗手池滚烫的水和冷水永远分两个龙头出。


公共厕所马桶旁边洗手池也要直饮冷水?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谢邀。

1.英国菜已经够魔幻现实主义了,但是英国全民都各种喜好烹饪。烹饪节目一个接着一个还都热门。

2.航空器美学。

3.只打顺风仗,敌进我退转进如风溜了溜了简直是民族传统。难怪不列颠空战他们觉得那么伟大。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哈哈哈哈哈伦敦地铁里的耗子!!!

在mind the gap的口播中,在隧道深处直射过来的大光灯中悠悠逃窜的体积极小的耗子们!
最初看到它们在铁轨里驻扎的时候我是吃惊的,后来想想也就理解了,毕竟百年历史,谁没点儿好邻居啥的,但总觉得隧道里地铁经过时刮起来的风,洋溢着耗子排泄物的味道……

政府不清理也就算了,老百姓好像还挺乐呵。我记得有一次等地铁,看到一窝耗子在散步,地铁快来了还不跑,我正好打了个哈欠,结果被旁边的英国小哥误以为是怜悯耗子,他还特意跟我说,别担心,这是它们的老家,它们特别知道该怎么对付这些地铁。。。。
我真的很无语,真的。
还有丢在公共洗衣机里洗的鞋子……
我发誓我在那之前不知道鞋子也可以丢在洗衣桶里和衣服一起滚……这些邻居们心是有多大!
还有对待下雨天的蜜汁淡定,对雨具的蜜汁鄙夷,这可能是为什么伦敦人都有风衣+礼帽出街的习惯。而且港真,看不到三折伞这种东西,一般路上很少有人带伞,哪怕是带伞也是那种长柄伞,雷霆万钧当拐杖都可以用的那种。
更多时候是大家悠然自得走在雨里,喝咖啡的喝咖啡,走路的走路,很少有人惊慌失措。像我这种在地铁里捡了报纸盖在脑袋上的,可能表现得像个弱智。
对中国菜的鉴赏能力。
我和我先生有一次在唐人街中餐厅吃饭,点了份片皮鸭。隔壁桌有一对老外情侣,也点了片皮鸭。后来服务员给我们上了片皮鸭,正宗的,一片片的皮+包饼+蘸料,没毛病。隔壁桌子的老外则得到了一叠拆得粉碎的鸭肉+薄饼。
我们互相看了一眼,在彼此的眼神里看到了对彼此的同情。
我和我先生非常庆幸我们是用中文点的单。
贺卡的价格。
我真的不知道为什么那些节日贺卡那么那么那么贵。以至于我在节日期间宁可送中国结给同学也坚决不写卡片给任何人。
cash back这个服务。
不知道ATM提现是不是很难的事情?
总之就是每次去超市刷卡买东西,收银员都会问要不要cash back,第一次我还以为有打折,回答说要,然后问我要多少,我说,20胖子?人家就给了我20胖子纸币,并且从卡里直接扣了20胖子。。。。
我:。。。。。。
点钞技术。
我觉得中国任何一家银行柜员在点钞技术方面能够用脚趾头秒杀任何一个英国银行职员。
他们是一张一张数的。数完之后还要称分量……恩……我就满脸问号……
顺便,五十胖子的面额就叫巨钞,走哪儿都一脸嫌弃号称找不开,不明白为啥……

先这些,想起来再补充……
匿名用户

匿名用户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只要天没塌下来,哪怕地裂了都不加班,过于教条主义不计后果。
我们那儿靠近市中心的一个十字路口,因为要换地下的管道,被挖开了。这种事儿放天朝就基本上是挑个晚上通宵达旦挖完填好,第二天早上就通车,一点不影响交通。结果呢,我们那儿,第一天早上,几个工人过去搭好路障,慢吞吞地把路面挖开,换完管道下午四五点了,也不填了,还得回家看电视节目呢,下班走人,路就烂那儿。然后因为是市中心,所以过的车非常多,路被挖了一半的车道就变得非常堵了。
这还不是重点,重点是第二天就是复活节了,放三天假,哈哈哈哈,那路就一直烂那儿没人管了,任凭车子从市中心开始堵出去两公里,天天如此。三天后复活节假期放完了,工人们又来了,花了半天时间就把地填上了。

要回复问题请先登录注册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bp, 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