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借贷将互联网社交数据作为信用审核的依据来源是稳妥的解决办法吗,存在哪些风险? - 诺米粒 - 2024最新贷款口子论坛
登录 or

互联网金融借贷将互联网社交数据作为信用审核的依据来源是稳妥的解决办法吗,存在哪些风险?

本题已加入知乎圆桌 » 欢迎来到风控时代,更多「风险控制」讨论欢迎关注。

“卡小二”再次推出 P2P 借款服务“闪电借”…传统的借贷行为一般都需要 N 多身份证明以及相应的财产抵押,“卡小二”的闪电借更多的是通过审核社交平台数据来确定贷款者的信用,尤其是新浪微博。会根据新浪官方提供的 API,只计入优质粉丝数,并且粉丝中 是否有加 V 粉丝、 加 V 粉丝具体数量都会(作为信审标准)进一步影响信审。后期还将增加用户微博内容综合分析、好友链、微博等级等维度,纳入数据分析。 via 以微博的社交数据做信用审核,信用卡还款助手“卡小二”切入小额P2P借贷领域

已邀请: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
@顾苏银对目前社交数据对信贷的意义的分析很到位,我赞同他的观点:目前来看,社交平台的数据对信贷审核的意义是不大的。

不过,如果将卡小二的这种创新放在互联网金融浪潮的背景下来看,却可以发现,互联网金融将促进目前信用评估体系的发展与革新。

我国目前还没有像美国那样建立起全面覆盖的个人信用评估体系,也缺乏针对个人信用评级的机构,使得我们很难对借款人的信用做出真实判断。
尤其对于网贷平台来说,无法像商业银行那样接入央行的征信系统,这种借款人信息不对称的风险使国内的许多P2P平台不得不通过线下审核、资金担保等众多措施来增加投资者的信心。

同是做P2P借贷,卡小二却走的是线上模式,引入了社交网络数据来对用户的信用进行综合衡量。
类似还有阿里信用支付,根据积累的用户数据挖掘出用户信用状况,从而对用户授信。

可以想见,随着大数据的应用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将用户的线上购买数据和社交网络数据纳入信用评价体系,将会对目前的信用评估体系产生推动性的发展。

·················正式答题的分割线···················

卡小二将互联网社交数据纳入信用评价是一个吸引目光的亮点,但卡小二并不是只依靠社交网络数据来作为信用审核的依据的。

进入卡小二的借款程序,你会发现首先需要经过以下六步身份验证才能进行借款:


这六步对你信息的真实性都作出了严格的要求,下图是借记卡验证的步骤,卡小二会将5元打入你的账户,然后再对你的账户进行扣款验证:


在通过银行卡和信用卡验证之后,卡小二才要求你进行微博验证。
我认为卡小二目前还没有通过对个人微博内容进行数据分析就得出其信用评价的能力(尤其卡小二还是一家创业公司),引入微博更直接的目的恐怕是为了获取借款人真实社会关系,便于进行身份确认及通过借款人社会关系进行催收还贷。

至于这样是否稳妥,请看卡小二的逾期催收措施:


在经过了六步验证的情况下,卡小二已经获得了你的姓名、身份证号、电话、银行卡号、信用卡号、一大批好友、工作信息及位置信息,如果你没有还贷,就会遭到连环催收——人家做信用借贷也不是随便做的啊。

······································
至于将互联网社交数据作为信用审核的依据存在哪些风险,参考美国Lenddo、Affirm等已经将社交网络纳入信用评价的公司及德国最大信用评鉴机构夏华(Schufa)的经历,将社交网络数据纳入评价体系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隐私问题

去年,德国最大的信用评鉴机构夏华(Schufa)公司准备从社交媒体采集数据,用以评估消费者的资信状况,此举引发了公众的强烈抗议。公司最终放弃了这一计划。

进行信用评估需要遵循非常严格的标准,而在这一过程中,应该抓取哪些数据,哪些数据属于用户隐私,是一个很难界定的问题,稍有不慎就很容易产生隐私问题,导致用户排斥这种行为。

2.社交网络资料容易被操纵
为了获得更好的信用评价,随之而生的必然是虚假资料的诞生以及“买粉”行业的火爆。如果届时缺乏有效的机制解决这一问题,则很可能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导致社交网络资料普遍失真。

3.社交网络数据并不能全面反映人的还贷能力

“弄清哪些指标确实有效还需要好几年的时间。”沃顿消费者分析计划(Wharton Customer Analytics Initiative)联席主任、沃顿商学院营销学教授彼得·费德(Peter Fader)谈到。“这一领域现在还是个‘蛮荒世界’……就像早期的费埃哲一样。”

大数据依然是一个趋势,国外许多机构学者已经在研究社交数据分析,但要想证明社交数据中到底哪些信息有用、哪些没用,尚需加以时日。目前对社交网络数据的应用还只停留在用户注册时间、粉丝数、活跃度等层面,根本没达到大数据应用的水准。

······································
人们评价卡小二、阿里信用支付时,往往爱分析二者给出的利率如何,和现在的信用卡体系相比有何优势,到底能不能得到市场,会不会成功。

但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加上互联网金融天生在价格上的优势,将来决定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产品哪个更有竞争力的一定不是价格。

引用J.P.摩根(J.P. Morgan)创始人、华尔街银行家约翰·皮尔彭特(John Pierpont)的一个观点:在评价一个人的信用时,品格比金钱和资产更重要。

互联网金融对信用体系的这种革新,正是慢慢让信用评价回归到“品格”的一种行为。不管最后留下来的是谁,不断通过创新和努力使金融回到基本状态,让更多的人享受到金融服务,我觉得,这才是互联网金融让人最着迷的地方。

@david Chang,谢邀。
:)

顾苏银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刚好对这个问题有些研究和实践,和大家分享下:

我的结论:社交平台的数据对信贷审核有一定参考意愿,但不大。
想弄清楚这个问题,首先得了解,信贷审批的评判标准是什么。一般而言,我们看一笔贷款是否可以批,主要从借款人的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两大块去分析(细分下去有N种指标可考量,这里不赘述)。
社交数据对还款能力的分析显然没有价值。在还款意愿上,我之前认为是有很大价值,可探究之后,发现意义还是不大。还款意愿进一步阐述就是:借款人不还款对他造成的损失(含精神、名誉、良心等方面)是否大于他的还款成本。那么设想下,如果有人给你1000块,让你删除你的新浪微博上的所有数据,你是否愿意?

—————————————————————————————————————
插一个与这个问题有关联,但不直接关联的话题:社交网络的使用者直接借款是否可行(金融脱媒)?我认为在中国当前的市场条件下,这还是不可行的。
我之前在新浪微博上做过两次试验,向我的粉丝以一定利率借款(贷帮顾苏银的微博贷帮顾苏银的微博) 第一次成功了,第二次失败了。我觉得第一次成功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我的借款额度比较小,别人愿意借我或根本就没想着要把钱收回去。这样“不理性”的行为显然没有可复制性和延展性。
究其原因,主要在这几个方面:
1、中国的传统。找人借钱就是件很困难的事情;
2、缺乏诚信的市场环境,借款人的违约成本太低(譬如在香港,如果借款人无法偿还债务会进入破产程序,破产的人在社会上有一系列的限制,比如不能打车、不能购买奢侈品等。至于大陆,,,欠钱的是大爷)。
3、缺乏专业的信贷评估服务。我认为金融脱媒是个“伪命题”,随着社会进步,一定是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化,而不是进入原始的人人交易,物物交换。作为借款人,他未必知道自己到底该贷多少款,根据他的信用情况他的贷款利率是多少,如何设计他的还款方式。这都是专业活,还是由专业人士去做比较好。
—————————————————————————————————————

社交数据在贷款上的意义;
1、以用信贷数据去核实借款人身份(前提是社交网络的管理方对这有严格控制,类似支付宝会用用户的银行卡信息去核实用户身份)。
2、可以去考察借款人的人品(很难标准化,仅能供参考)。
3、可以通过借款人的社交关系施压催收等。


至于楼主提到的“卡小二”,我之前还真未听说过。粗略的判断是:所谓的社交数据做信用审核基本是一个噱头。他们风控的核心可能在还是信用卡原本的授信上。这样的模式有两个风险点:1、没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2、存在重复授信(过度授信)的风险。
匿名用户

匿名用户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在金融的风险评估模型中,需要的是两种数据:资信与信誉。

一、按行业来分析:

在煤、电、公共交通等行业,社交媒体上的数据意义不大。
1、社交媒体上的信息比较少;
2、信息难以反映出消费者的购买意向、企业的信誉等(即无法作为评估资信与信誉的数据)。

在电影、饮料、航空等行业。 社交媒体上的数据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社交媒体上的信息较丰富,且具大众化、市场化、成熟、公开与透明等属性。
2、 信息可以反映出消费者的购买意向、企业的信誉等 。

消费者在社交媒体的情绪反应、评价、传播次数、传播范围等应该可以作为评估指标。听说国外已有人利用twitter 较成功地预测电影票房,同时也是对制作电影背后的各个单位进行定价。

二、按个体来分析:

1、资信数据。尽管社交媒体上的财富信息可以反映主体的资信能力,但是若被作为资信评估数据的话,很容易导致虚假财富信息出现,因为造假成本低廉。

2、信誉数据。信誉就是他人的评价嘛,所以我觉得社交媒体的信息可以作为信誉数据,但是要攻克语义识别、有效信息提取等难关。


三、归纳:

1、传统的评估模型。已经较成熟了,若能加上社交数据,对风险的定价应该更加准确。

2、大数据的评估模型 。在某些特定场景中,也可以达到风险定价的目的,但在大部分场景中是不完善的,甚至失灵的。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谢邀。

上边的几位已经阐述的很清楚了,我就不再重复了,观点是一致的:
单纯利用社交数据来审核是不靠谱的,甚至可以说,这是个假的营销口号(我认为用噱头太褒义了)。如果一个服务商真的只用社交信息来做审核,那真是太 Naive 了,我是绝对不会信任它的。

为什么不靠谱、不可信,因为社交网络上的数据是可以造假的,单独的个人相对难一些,但是,如果由像网络推手、微博代运营、网络营销公司这样的组织,来有目的地操作,金融借贷服务供应商能准确审核的可能性还是比较低的。如果再加上身份证盗用、信用卡盗用,你想查明就更难了。

真正的目的,对服务商来讲,是获取你的信息,通过快速借贷的名义来让你自己提供个人信息,这和街边电线杆子上贴的高利贷小广告没什么区别。

这些第三方的金融服务商也是利用这些信息去验证你的可信度的,这才是真正有效的手段。

所以,我们才会看到在申请过程中,需要填写一大堆信息,银行卡的、信用卡的、个人的、职业的,然后再通过网络关联到你的好友、同事,这和在线下操作相比并没有减少多少手续,不同、优势在两点上:

1. 你可以足不出户、不用在窗口前排队等待,就能快速申请了。至于能不能批下来,什么时候能批下来,能批多少,这就难说的很了。但是,你所有的信息已经暴露给别人了,你已经脱的一丝不挂了,而且还是半自愿的。

2. 多了一种催款方式,即在网络上曝光你。虽然实际上这也是违法的、侵犯了公民的隐私权,但这对小老百姓是有用的,只是对真正的犯罪分子是没用的。

关于风险,上边我也说过了,审核的风险,催款中侵犯隐私的风险。我比较感兴趣的是,如果发生有目的的骗贷,这种非金融机构怎么处理这种亏空。
匿名用户

匿名用户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与排第2 @顾苏银 的观点刚好相反,线上大数据授信,是目前P2P网贷的一大风控利器!为什么呢?

传统线下授信,资金到帐至少T+1,贷前需要经历填写信息->上传资料->信审->支付等等环节,人工操作费时费力,这没什么,关键是个别人员的资料经过包装(目前北京市价,花150~300,可以购买到真实的银行流水信息),更有包装组团骗贷的,让你防不胜防
线上大数据授信,面向年青网络一族,比如电商信息,收货人是真实的,地址是真实的,信用卡账单也是真实的……

授信时,通过用户授权系统读取信用卡账单邮箱、电商、社交网 站(微博/人人网等)、学信网相关记录信息,得到有关你性格、消费偏好、意愿的个人画像。同时进行交叉验证形成风控机制,进而计算出每一个用户的风险评分,最终判断是否应该放款,以及该用户的授信额度、 还款周期等。这些数据之间的验证和计算,可以在1~10分钟内完成。

这里再补充三个大数据授信栗子
案例1:宜信宜人贷“极速模式”上线 刷新借款速度新纪录(组图)_网易新闻中心



案例2:随身携带的信用钱包:Wecash闪银客户端 非凡上线(组图)_网易新闻中心


案例3:阿里开启“信用金融”试验 芝麻信用等产品内测
芝麻信用:依据企业留存在阿里巴巴上的交易行为数据而设计的信用打分体系。即根据客户的已有数据(包括个人信息、征信信息、历史表现、交易信息、经营状况等)来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发生违约风险的概率,区分出好坏客户,决定准入客户,细化客户授信,实现贷前风控。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作为信审的依据确实目前不靠谱,但是作为催收的补充信息是可以有的。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多谢大家的分析。
整个互联网金融都还处在非常襁褓的时期,我们的“闪电借”刚刚出现,一切皆在摸索之中。
至于以社交网络为征信要素,我们对这个理解是,社交网络中每个人都是自然被分群的,这个状态同样存在于实际社交网络体系中,俗称“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因此,信用分布也应该遵循此类规律。
其实,我们努力的目标不只是“社交网络”作为征信要素,我们是希望从互联网获得各种公开用户自然轨迹信息作为征信要素基础,所以说“公开的互联网个人轨迹”是我们努力的主要目标。说不定某天我们就会增加征信要素。
至于为什么是互联网信息,这个出发点就更简单了,为了“快速”,我们不想一笔几千块钱的应急借款还要去盖各种章,复印各种材料,求各种人。。。

--------------------------------分割补充---------------------
我们一直认为移动金融之于金融不只是“手段和渠道”的变化,更多的是新需求的挖掘,是新的用户群体和用户需求得以释放。
对于移动金融而言,这个变化就是“大众化和草根化”。
给原来必须跟爹妈和同事借钱的用户一个新的不会被抢白和挤兑的新的办法。
匿名用户

匿名用户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谢谢David Chang的邀请。

我最近写了一篇关于互联网金融的文章对“互联网金融”的一点认识 - 拥抱全面信息化的时代 - 知乎专栏对互联网公司搞金融就自称互联网金融算是默认,舆论强大,呵呵。

从这个产品的逻辑来讲,凡是在微博上混得久的,而且是实实在在自己的微博(不是代运营的),还款5000块没有问题。它瞄准的,是需要临时周转,例如信用卡账期和工资卡接不上,而它提供了一个低于银行18%年息的选择。

瞄准刷微博的白领,这就是找到了一个通往高素质人群的途径。是一个很好的商业模式。我觉得相当一段时间内,他们应该活得不错。

实际上,最大的风险是伪冒风险。例如XX银行的半年报,信用卡的不良10多亿,基本都是伪冒卡。做小额贷款生意,靠的是数量大,坚信大数法则。但不是规模大了,事情就没有了。伪冒集团喜欢的就是大家伙。你要什么他就能给你创造什么,只要成本低于收益,人家就有得赚。
所以,只要坚持去识别真实刷微博的人,给这个信用额度,加上月息1%,会活得很好。
至于其他风险,包括流动性管理、操作风险,问题不是那么大,相信靠技术起家有几个搞过信用卡的人才,问题都不大。

所以,我的结论是,如果营销+运营做到位,这是一个很有潜力的公司。赚点小钱没问题。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仅从风控而言,贷后过程通过社交增加了一些不还款的违约成本,不过也不高。在事前控制上来说,社交平台的数据目前来看可能更多还是噪音数据。
微博作为入口是个不错的选择,大咖不会在这样的平台借钱,要搞也是众筹,重视信誉。屌丝通过微博虚拟账户借钱不还的可能性还是高的;
另一方面与银行卡集成,感觉没有什么太多的制约性,网络的小额转账划款本来就是平常事情,即使是通过卡小二借的。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谢邀。
请允许我首先受宠若惊(- -!)地惊讶一下,为什么会有人邀请我来回答这种问题。

好的,开始说正经的,虽然我目前是在一家主营移动支付业务老板画的大饼是移动金融的公司工作,不过貌似和题主描述的这个“卡小二”还是不太一样的。
这家公司给我的感觉更像是和“人人贷”,有两个特点吧,一个是P2P,公司本身类似中介形式,通过两个个体行为的借贷协议达成收取中介费用;第二个是信用审核与新浪微博挂钩。关于第二点请允许我直接的吐槽,你确定这公司不是新浪的子公司跳出来打人肉广告的么?如果不是那老板赶紧问新浪要点广告费吧~
发展前景的话,个人不是特别看好。普遍来说它的借款额度相当低,且利息很高,普通自然人要着急买大件东西这么一笔钱的话完全可以有信用卡(还带积分各种送东西的哟亲~)
真正如果想从借贷这一个点切入金融行业的话,这种个人的低额的借贷,无论从金额上还是从发生的频率上,都没有撑起一个市场的容量,况且你还设置了高还款利率,新浪微博?那又不能吃的好不好。而像在做的事情上挂上金融两个字,没有足够的现金流,都是西洋景。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依靠社交网络的规模体量及个人关系链的健壮性来推测用户的还款能力,在目前看来是很不靠谱的。

原因非常简单,如果“卡小二”发放的贷款是自有资金,你看下它敢不敢做,就知道靠谱与否了,一切P2P信贷的信用分析都是“纸老虎”~~

当然个人非常看好如何使用社交网络进行信用体系的搭建(抛一个若干年前的思考模型)
理论依据:
物以类聚,人以群居;
诚信的人与诚信的人做朋友;
信用担保,连坐制;
具体实现:
1)清洗社交网络
梳理人的社交关系圈,Dunbar数,用户强关系链的5个好友,紧密关系链20人,中等关系链50人,泛关系链……
实时计算,清洗恶意数据,关系链数据的有效性决定了模型的成败
2)个人信用体系
3)连坐制
当出现信用风险时,对强关系链的人-15分,紧密关系链的人-10分,中等关系链的人-5分,泛关系链-1分
4)担保制
当用户进行借贷时,需要好友进行信用担保,清偿贷款则进行信用加分,出现风险及坏账时,则连坐扣分。
当有一定的交易后,相信这个系统会趋于稳定。


没解决的问题:
1)社交网络——目前来看只有腾讯拥有这个体量的社交网络
2)矛盾性——信用体系会限制用户随意的扩张自己的社交网络,而这和SNS的本质又是相悖的。
3)交易量——需要足够的交易量,使这个系统数据得到平衡
4)官方性——只有当信用体系能与人行征信体系互通,才能靠谱的进行运作,否则风险太高

最后,我始终期待着谁能来验证下这套理论:)~~~
匿名用户

匿名用户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不是查看淘宝数据吗?怎么又变成社交数据了

青山一叶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现阶段,个人认为社交平台对于个人的信用体系和支付能力不具有客观真实的反应能力,没有大数据的支持比较难以实现 不靠谱 营销噱头味很重。这样的公司靠信息活的下去吗?质疑-O-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谢邀,互联网金融借贷将互联网社交数据作为信用审核的依据来源是稳妥的解决办法吗?这个说不准。因为不确定性很大。
而风险则有:一,社交数据的准确性,社交数据不可能都是准确的,对于那些死号,僵尸号,借了钱就跑的肿么办。
二,卡小二做的只是一个平台,把风险转移到了放款人的手里,那么会有多少人到这个平台呢!
三,卡小二目前第一期放款人设定的利息是月息 1%,这是赤裸裸的高利贷,而我国目前对于这个民间借贷是不是很推崇的,那么国家是否会出台政策。
四,怎么收回借款,哪怕是银行放贷也还是会有一大部分的死账烂帐那么互联网金融借贷应该怎么样来控制它呢!
匿名用户

匿名用户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谢邀。完全不知道为何会邀请到我。不过最近看过一点儿P2P征信的问题,可以粗略地回答一下。
目前高票答案基本上都在说一个问题,社交数据可用,但要慎用。
对这个问题,前一段时间看过一个报道,讲了美国最大的P2P平台Lending Club,在利用Facebook数据来确定用户信用度失败的案例。Sina Visitor System
里面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用数据来驱动决策的思想没错,但实际情况是,数据采集得越多,审核维度越多,风控流程越复杂,而由此带来的“数据噪音”也越多,模型越失真。在多数情况下,社交网络数据就处在一个“数据噪音”的尴尬境地。相信每个人都会萌生过同一个平台,用大号小号的想法。很显然,社交网络,实际不能反映出真实的你。
网络最初,为每个人提供了一个似乎匿名的环境,可以让人展示真实生活中怯于展露的一面。而随着社交网络的发展,对很多人来说,网络几乎一比一地复制了现实生活中的关系网。在这样一切将被留痕的身份清楚的网中,每个人都会不自主地为自己营销,于是我们看到的,也许是精心准备、早已打好腹稿的微博,而不是在征信中,想要收集的,反应用户真实情况的信息。
个人认为,在数据驱动决策的情况下,多维度的数据,是帮助决策的有效方式,但要区分主次。在征信过程中,主就是用户其他的信用数据,而次,才是用户社交网络的数据。在数据建模时,也应该考虑到实际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可人为操控性,对于不同特征的数据,予以不同的决策权重。一主一次,相互验证的情况下,才能做出比较准确地推断。
另外,金融借贷考验的是人的金融信用,而社交数据反映的是人的社交信用,我相信对多数人来说,这两者并没有太大的联系。不过到底两者相关性如何,还是需要实验验证。
总结来说,对互联网借贷而言,社交数据不是个稳妥的方式,至少不能作为主要方式。信用评级,还是需要靠其他可信客观数据源的数据来支撑,不过,社交数据可以作为一个提升方法,对评级做一个辅助验证。

柳文龙大道长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有,联合线下企业做实地审核,降低风险
匿名用户

匿名用户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考社交的大数据基本是扯是噱头,可能措辞比较激烈,信用和社交大数据的关联有但还没有强到可以就此授信的地步,尝试是可以,拿来真做风控就会成赵括了。lending club 也是在用征信局的数据说话,中国的征信系统现状决定了做不了啥。要不咋用认证这么多的信息。只验证微博就行啦~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泻药~(话说您能邀请我是随机发的邀请吧……

LS几位都做了专业的分析。@david Chang ,您可以看下……

按照信贷这行当的基础模式(好像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样,不会因为技术或者其他水平改变的),放贷要解决两个问题,一个就是风险(如何保证别人还钱,或者还得起钱)。另个一就是如何寻找更多的优质客户,或许这就是其利用微博的原因了吧。

为了表示对您的邀请的尊重,我觉得我还是@蕭瀟,专业人士,靠你了~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互联网金融的核心怎么的也是金融,从配置借贷方的资源来说,贷款方的风险的定价是核心,风险主要来自信息不对称,所以互联网金融区别传统金融不是金融,而是怎么通过互联网这个媒介让金融的功能发挥的更好。
不提卡小二,就像楼主所说,未来的互联网金融们谁能用最小成本找到更符合资金需求一方的更多更有质量的信息,谁能在下一轮的竞争中取胜!
再说卡小二(没核实,)社交数据的真实性以及网络社交对个人的影响到底有多大,才是这个问题的核心!这个大家可以自己判断!
匿名用户

匿名用户 白米Ⅲ级

赞同来自:

今天有空,多说几句。
本人是互联网金融从业者,就职某上市互联网金融公司。
关于社交数据对信贷评分的事情,信而富的老总在一个论坛讲过这么一个事情,LC 开始的时候,是用FB 的数据做风控,惨败,后来老老实实买FICO 分数来做。不过原文我没有查到。
就国内的数据来看,著名的是闪银,但如果不把 淘宝,京东交易数据拿过去,纯社交数据来评判的话,基本是不靠谱的。
短期来说,大量的云风控平台在筹建,好贷,京东,包括芝麻和腾讯的征信系统也对外营业了。所以,纠结在社交数据上,是不明智的。

要回复问题请先登录注册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bp, s); })();